语文卷·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696475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卷·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卷·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卷·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卷·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卷·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卷·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卷·2019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2018年重庆一中高2019级高二下期半期考试语 文 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

2、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

3、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 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

4、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由此可见,儒家的“经

5、”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知识由王室贵族垄断,而诸子百家之学的产生则源于文化的下移。B.胡适反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他认为解决当时现实问题的需要是诸子之学产生的原因。C.儒家子学对切近的血缘观念

6、、家族伦理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渊源。D.相较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是儒学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前两段对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做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提出了一种辩证的看法。C.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的作用。D.在文章最后,作者表明了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

7、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C.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6分)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

8、、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 伟大创造。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

9、”。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 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 数字。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 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

10、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 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没有谱本,

11、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 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之一,工尺谱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

12、让中国人感到自豪。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由“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是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唯一的文献。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的出版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影响。5.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D

13、.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采用工尺谱记录,这说明民间器乐的记录形式是工尺谱。B.20世纪,五线谱与简谱在我国成为音乐传播是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其名称也不被大部分人所记忆,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C.21世纪,曾经被现代学堂明令禁用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D.如果没有工尺谱,那么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就无法传播。(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1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 题。(13 分)扎满鲜花的吊桥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

15、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那些到伪满洲淘 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那时候姑姑只有18岁。两年后,姑姑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了。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姹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的百合、芍药、玫瑰、野菊花和达子香。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游列车到来之前,采满一大篮子的野花。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花,分别扎在长长的绳索上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