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2018.0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696459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2018.04)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2018.04)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2018.04)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2018.04)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2018.04)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2018.0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2018.04)(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市一中高二级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实用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本文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

2、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

3、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过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

4、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5、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6、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

7、理论。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予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

8、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 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

9、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节选自明史徐达传,有删改)

10、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岀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B.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凜/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C.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D.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11、“太祖”是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等。B. “洪武”是年号,古代帝王用来纪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C. “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是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汉代规定官员五日一休沐,唐朝时改为“旬休”或者“旬假”。D.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徐达有情有义。太祖被孙德崖的军队抓住,徐达挺身而出代替太祖,太祖才能脱身,最终徐达也获免逃脱。B. 徐达恭敬谨慎。太祖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

12、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C. 徐达深受重用。徐达五十四岁因病去世,太祖因此停止临朝听政,亲临丧礼悲恸不已。D. 徐达治军严格。徐达对部队要求非常严格,所平元都二个,省会三个,郡邑数以百计,各地街巷置办宴席犒劳军队,百姓从不以当兵为苦。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4分)(2)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4分)(二)古代诗歌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

13、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注】车:指水车。怒涛:汹涌的波涛。侵早:天刚亮,拂晓。8.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 首联“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翩车轴”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已经到来。B. 颔联“卷”和“吼”两字运用夸张的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既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又写出了骤雨声势之大。C. 尾联下句“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D.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

14、布局的艺术匠心。E. 本诗语言工于雕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9. 本诗在写夏日暴雨景象时,以哪几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国论中,苏洵以“悲夫!_,_,_,_。_!”以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敌国。(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希望自己在暮春时节具体想做的事情是:“_,_,_。”三、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3题。月出龙门山王飞伊河向龙门奔涌过来,从对峙的两山间穿流而过时,多了万千的从容与虔诚。远古的伊水

15、流逝了曾经的历史烟云,漾潆的水气中似乎又隐约着曾经步履蹒跚的文明。我在岸上临流而坐,感受到今天的这条河流似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诸佛、菩萨、罗汉、力士、夜叉、飞天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既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容了,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就如一粒尘埃。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子。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在龙门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个露天摩崖大佛龛,寺里“住”着卢舍那大佛。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一只耳朵就长达两米。卢舍那是佛的报身像,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卢舍那大佛的双眼向下俯视,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仰视,都感觉与她的目光恰好交汇,似乎在启示碌碌众生,世间无数的争端纷扰,在历史面前,都将如同眼前的伊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