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8.0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696256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8.05)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8.05)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8.05)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8.05)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8.05)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8.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8.0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密启用前哈师大附中2018年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的时候,词作有一个主题是“国破家亡”,面对这种局面大家有一个正统的文化反应,于是发展出辛弃疾这一类作品,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大概也都围绕着这件事。可是另外一方面,在大家不能抗拒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有一类艺术创作者反而躲到了另一个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在当时并不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甚至今天我

2、们也会觉得,南宋时期抗金的文学才是正统,岳飞等人的作品才是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的东西。可是,也许我们应该以一个比较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不仅因为他在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的视野,还在于他的作品中表现了战争以外新的内容毕竟人不是只为战争活着的。辛弃疾很明显一直有北伐的意愿,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把它作为生命最高的、激昂的追求。可是姜夔在走过同样的都市(比如扬州)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是月光、荷花。令人为难的是,你如果是在亡国的情绪里面,应该看不到月光,也看不到荷花,这是一个矛盾。在文学或艺术的创作上,受到时局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看待时局的方法会有所不同,有可能是正面的,也

3、可能是负面的。把辛弃疾和姜夔放在一起来看南宋,希望能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辛弃疾,或喜欢姜白石,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偏废,两部分都要照顾到。 辛弃疾一生都与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年纪轻轻就开始做官,而且做得不错,是南宋朝廷中主战派的代表。南宋有主战派与主和派,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主战派是忠臣,主和派是奸臣,似乎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了。然而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倡思考,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提供更多的东西让对方了解,使他的选择更多一点。好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应该是即使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可是也要让别人知道。辛弃疾一直是朝廷里的主战派,他的文学也和他的政治观点密切相关,处于一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4、的状况。事实上辛弃疾并没有北伐中原,没有完成自己的志愿,可是他在文学的世界里不断以此作为动力,发展出了非常动人的力量。文学其实很有趣,它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如果当时辛弃疾带领大军渡淮北上,把金兵杀得片甲不留,他的文学世界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景象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是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的,当然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因为南宋当时无法对抗北方强大的军事势力。在后来的历史当中,辛弃痰是特别被推崇的,推崇的背后,有一部分动机是文学,有一部分不是。辛弃疾是一个好的诗人,他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个情感的表达上,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可是很多书在谈辛弃疾的时候,歌颂的

5、不是他的文学,而是他作品中的政治性。 (节选自蒋勋说宋词,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宋时期正统文化是以“国破家亡”为主题的,辛弃疾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B用持平的看法看待姜夔,有一点原因是他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视野。 C辛弃疾的文学和他表达政治观点不相同,体现了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 D辛弃疾其人其作被人们推崇,不是因为他的文学而是因为他的作品中的政治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首先将辛弃疾与姜夔比较,提出看待文学家应该用持平的态度这一观点。 B作者用辛弃疾做官做的不错和主战的态度来证明辛弃疾一

6、生与政治关系密切。 C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既证明他的作品慷慨激昂,也证明了他是忠臣。 D作者在文中还提出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文化与历史教育中要提倡思考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由此作者认为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 B作者肯定了辛弃疾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依据是辛弃疾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体情感表达上都很好。 C在作者看来,与姜夔一类的文学家相比,岳飞等人的作品是南宋抗金文学的正统,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提倡。 D作者把姜夔和辛弃疾放在一起看南宋,希望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任何一个词

7、人,但是不能偏废。(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轻蔑的一瞥【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我是警察凯尔策西。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我。” “或许您搞错了,”警察局长考虑了一会儿说,“碰上警察的人几乎都有些负疚感,所以走过警察身边时看看他,您就以为是种藐视的神情了。” “不,”警官答道,“并非如此。他轻蔑地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会儿呢。” “您为什么不逮捕他呢?” “我当时大惊失色,当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侮辱时,那人已经溜走了。” “您能认出他来吗?” “那当然,他留着红胡子。” “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很不好受。” “您坚

8、持一下,我派人接您的班。” 警察局长接通电话,派了辆救护车到凯尔策西所属的管区,并下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交通到处中断,警笛声让人惊恐万状,有谣传说警方在追捕一名杀了许多人的凶手。 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警官凯尔策西由两名男护士搀扶,仔细查看嫌疑犯,但他没能认出罪犯来。警察局长把这归因于凯尔策西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警察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但审讯毫无

9、收获。那名正受缉捕的男子回到家里已经好久了。警察揿他家门铃时,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没有听见。待洗澡水准备好,他听到邮递员的按铃声,电报带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有人为他推荐了一个国外的好职位,条件是必须马上动身前往。“好,”他说,“现在还需做两件事:剃掉讨厌的胡子,马上搞到护照。”他舒舒服服地洗了澡,穿上衣服;为表示对节假日的敬意,又着意挑选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领带。他打电话询问,该乘坐哪一次航班,然后出了家门去理发,最后前往警察局办护照。 这里还得追忆一下,事实上这位男子的确是鄙夷地瞧过那名警察的人,因为凯尔策西酷似他的堂兄埃贡。对于这个没用又欠他债的堂兄,他心怀蔑视之意,这在他看到凯尔策西时无意

10、从眼神中流露出来了。凯尔策西观察敏锐,他的告发是无可非议的。 办护照的事可不像那名男子所想的那么轻而易举。任凭他随身携带着各种各样的证件并出示电报也无济于事:警察局里忙乱不堪的情景把负责办理护照的官员吓坏了。他解释说:“护照是很重要的证件。签发护照需要时间,这只能让警察局长来决定。请他来办吧。”官员收起文件,站起来,“您也同去,”他说着,“我们抄近路穿过机关办公室。” 他们走过三四个房间,里面坐着的全是红胡子男人。“真滑稽,”那男的想,“我不知道竟会有那么多的红胡子,但我现在已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警察局长显得很善于交际应酬,他说:“小官员胆小怕事,避免做任何决定。您理所当然应该立即得到护

11、照。您去伊斯坦布尔任职是我市的荣耀。祝贺您。”他在护照上盖了章,签了名,懒洋洋地将证件递给了客人。“您戴的这条漂亮领带,”他说,“上面似乎绘着一幅地图。” “对,”那男的回答,“是一张伊斯坦布尔的市区图。” “好主意。那么现在,”警察局长站起来,将手伸给他,“祝您一路顺风。”他把客人送到门口,热情地挥手告别,接着便到审讯被拘留者的房间去了。 为了减轻自己的痛楚,那些“可怜虫”替某些犯罪行为承担了责任,但对被指控的罪行却一致矢口否认。“继续审讯!” 警察局长下过命令,便径直吃午餐去了。餐后回来,他发现一份报告。有个理发师作证说,上午他应一名顾客的要求,刮去了那人的红胡子。他无法描述那男人的长相,

12、可还记得他系着一条绘有地图的领带。 “我真蠢!”警察局长喊道。他急匆匆地走下楼梯,汽车正在大院里待命。“快去机场!”他大声命令司机。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轨电车,损坏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到达机场时,远远望去,只见那架开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 (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警察为全城搜捕“犯人”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时,“那个人”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并且轻松去警局,这样既形成鲜明对比,又使情节波澜曲折。 B警察凯尔策西因为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

13、他便相当难受,且需要救护,是因为这个人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 C“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一句,可见当权者混淆黑白、善恶不分、强词夺理的丑陋嘴脸。 D本文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揭示了警察作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5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用。(5分)6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跟本文相比你认为哪一个结尾好,谈谈你的理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蒋梦麟与新教育马 勇 1917年6月,蒋梦麟结束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涯,以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为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 在国内,蒋梦麟也有非同寻常的人脉资源。1915年,随农商部代表团赴美考察的黄炎培获得蒋梦麟全程热情照顾,这为蒋梦麟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黄炎培利用自己的关系,将蒋梦麟安排至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一再叮嘱商务主持人张元济、高梦旦尽量照顾。与此同时,黄炎培又让蒋梦麟在自己主持的江苏教育会、职业教育社兼办社务。 蒋梦麟与北大最年轻的明星教授胡适是同门师兄弟,因而教育学出身的蒋梦麟在新教育界也拥

15、有相当分量。1919年初,在黄炎培的倡导支持下,以江苏教育会为主并联合北大、南京高师等单位创办的新教育正式发刊,这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 在蒋梦麟主持下,新教育竭力宣传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理念,认同孟子的性善主义,以为教育只是让儿童的本性得到正常发抒,让人类本有的善良因教育而得以呈现、发展。 新教育的思想理念非常契合国内正在流行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新教育也就与新文化的中心北京大学有着一种知识上的亲近、认同、合作,蒋梦麟在新教育发刊不久,去北大兼任了一个教育学的教授。 就职业选择而言,蒋梦麟极端享受新教育时代的生活,他以留美博士的身份,时常在一些公开场合演讲。蒋梦麟本人虽以中国传统文化立身,但他似乎更加“西方化”一些。他那时的言论,大概都在强调西洋文化优长之处及其根源,并拿来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批评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不足。蒋梦麟曾自我评价,说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