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讲解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8683452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教案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屈原列传》教案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屈原列传》教案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屈原列传》教案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屈原列传》教案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教案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教案讲解(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记选读教案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

2、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

3、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

4、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2)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惆代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构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止失明,厥有帼剧;孙子胶脚,兵法修列;

5、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二、探究文本疏通文本:重点字词句字音宪令 谗谗 邪曲 惨怛 怨诽 帝喾 皦然随属 令尹 渔父 瑾瑜 汶汶 汨罗 垂涕通假博闻强志 离忧 人穷反本 靡不毕见其指极大 濯淖污泥 屈平既绌 详去秦委质事楚 赵不内 被发行吟 泥而不滓重点实词心害其能 邪曲害公可谓穷矣 国风好色举类迩 如秦受地竟怒不救楚 圣君治国短屈原 是以见放景差之徒 适长沙重点文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何故怀瑾握

6、瑜,而自令见放为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皆好词而赋见称分析文本文本内容1、任楚之同姓 图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博闻强识2、疏原因:争宠害能,进谗言结果:疏 怨生 作离骚思想内容:称、道、述、明、见艺术特点:文约、辞微、文小、指大、类迩、义远评价人品:志洁、行廉、与日月争光可也3、黜政治:怀王听郑袖、怀王悔 一系列失败说明排斥贤臣的恶果外交:与齐绝、怀王竟死于秦军事:楚师败于丹淅、蓝田败归、4、迁5、沉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渔父:随流扬波、餔糟啜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屈原:清、醒、怀瑾握瑜三、课后作业:1、成才之路2、文言知识:被动句3、屈

7、原列传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项羽本纪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1、巨鹿之战、东城快战、霸王别姬、乌江自刎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项羽简介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

8、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2、后人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简析:为项羽不能忍羞而遗憾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简析:成事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简析:赞扬项羽是一位宁死不屈的英雄,批评北宋统治者逃跑、南宋统治者偏安的丑恶行径。七

9、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简析:成事不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二、分析文本:基本内容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重点文言知识:1、活用词: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2、重点实虚词:又不肯竟学。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3、古今异义词。以故事得已。4、重点句: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力能扛鼎(举起)分析:第一

10、部分世代为楚将 将门虎子 资本、基业祖父为秦所杀 深仇大恨 反秦激情第二部分少时学情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习兵法 未肯竟学 粗疏 刚愎 失败观始皇游 不俗言语 不凡 大志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重点词句。1、活用词: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无不膝行而前2、重点实虚词:九战,绝其甬道楚兵冠诸侯诸侯皆属焉3、古今异义: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4、重点句: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分析精短句式侧面烘托:诸侯军 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 诸侯将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重点词句。明确:1、重点词: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项王则夜起(名作状)时不利兮骓不逝2、重点句:是何楚人之

11、多也饮于帐中虞姬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已尽贱妾何聊生分析:写英雄失路之悲。英雄气短、慷慨悲歌。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重点词句。1、通假字辟易数里骑皆伏曰2、重点实虚词汉军乃觉之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田父绐之曰期山东为三处汉军皆披靡3、古今异义愿为诸君快战4、重点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分析:钱钟书: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何如”动作描写:大呼驰下侧面描写:赤泉侯辟易数里 骑皆伏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重点词句。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地方千里2、活用词亦足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纵江东父兄

12、怜而王我马童面之3、实虚词无以渡项王亦被十余创4、重点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吾为若德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重点词句1、通假字乃持项王头视鲁2、活用词豪杰蜂起奋其私智而不师古3、古今异义然羽非有尺寸欲以力征经营天下4、重点句乘势起陇亩之中何兴之暴也5、实虚词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乃引“天亡我”鲁父兄乃降自矜功伐何兴之暴也岂不谬哉分析:有耻、知愧荣誉、尊严项羽人物形象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