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681825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管理,logo,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第一节 环境管理 第二节 环境法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四节 环境监测,环境管理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又称环境行政管理,指有关环境行政管理事务。包括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管理组织、行政协调)、环境行政管理改革制度、环境管理手段和措施、对废物的环境行政管理、对资源的行政管理和对产品的行政管理。,第一节 环境管理,一、环境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污染治理问题,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问题。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

2、展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环境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如下: 1从环境管理的规模来划分:宏观环境管理 和微观环境管理 2从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性质来划分:环境规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技术管理,第一节 环境管理,二、环境管理的原则及方法 (一) 环境管理的原则 1全过程控制原则 2双赢原则 (二)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1法律手段 2经济手段 3行政手段 4技术手段 5宣传教育,第一节 环境管理,(三)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中的老三项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

3、和排污收费制度。 新环境管理制度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建设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

4、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一节 环境管理,2“三同时”制度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凡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认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建设时必须按照“三同时”规定,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防止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使用后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要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同时”制度分别明确了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

5、职责,有利于具体管理和监督执法。,第一节 环境管理,3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向环境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超标准污染费,对向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还必须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的制度。征收排污费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排污者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 。通过技术改造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以及开展节约活动,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能源,推动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作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按专款资金管理。,第一节 环境管理,4排污许可证制

6、度 5限期治理污染制度 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10、排污交易权制度,第一节 环境管理,三、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起步较晚,仅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段时间经历了起步阶段(1973 1983),发展阶段(19841996)和深化阶段(1996年后)。 (一) 环境管理的发展 1环境管理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 2环境管理机构得到发展 (二) 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实施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 2由末端控制过渡到全过程控制 3以集中控制为主,实施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 4以区域治

7、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第一节 环境管理,第二节 环境法,一、环境法规概述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并由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和具有规范性的环境标准等所组成的完整的体系。,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法规,第二节 环境法,二、环境法规的目的及作用 目的: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其含义是:合理地利用环境和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持生态平衡;建设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作用: 1确立环境管理体制 2建立环境管

8、理制度和措施 3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第二节 环境法,三、环境法规体系 (一) 宪法 (二) 环境保护基本法 (三) 环境保护单行法 (四) 环境标准 (五) 其他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第三节 环境标准,一、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 环境标准是为保护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维持生态平衡,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环境技术规范。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作用: 1、 环境标准既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手段。它是制定环境保护规

9、定和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评价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只有与环境标准相比较才能有意义。 3、 环境标准是执法的依据。不论是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还是污染治理的目标等执法依据都是环境标准。 4、 环境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标准可以制止任意排污,促使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和管理;采用先进的无污染、少污染工艺;促进设备更新、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等。 制定环境标准要遵循以下原则: 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等。,第三节 环境

10、标准,二、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1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等。 2污染物控制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水部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大气环境控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3)废渣部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3环境基础标准 4环境方法标准 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第四节 环境监测,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及作用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

11、ng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各种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第四节 环境监测,二、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定期提出

12、环境质量报告书。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和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第四节 环境监测,分类 1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 2按监测目的分类 (1) 监视性监测 (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纠纷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3) 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13、,第四节 环境监测,三、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1)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3)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分布的特点,只有长期监测,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趋势。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跟

14、踪体系,对每一监测步骤实行质量控制。,第四节 环境监测,四、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简介 (一)化学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 (二)光谱分析法 1 分光光度法: 2 原子吸收和分子吸收光谱法: 3 原子发射光谱法: (三) 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分为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四) 电化学分析法,第四节 环境监测,五、环境监测的发展阶段及趋势 (一) 环境监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3以环境质量

15、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二) 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1由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3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 4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5环境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 6环境监测仪器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第四节 环境监测,六、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1制订合理的监测计划 2建立具有良好素质的监测队伍。 3实施质量控制 (1) 采样的质量控制 样品的代表性是监测成果的关键环节。 (2) 样品运输和储存的质量保证 (3) 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 (4) 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