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苦苦寻找的世界_忆我的母亲凌叔华_陈小滢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8681311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她苦苦寻找的世界_忆我的母亲凌叔华_陈小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她苦苦寻找的世界_忆我的母亲凌叔华_陈小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她苦苦寻找的世界_忆我的母亲凌叔华_陈小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她苦苦寻找的世界_忆我的母亲凌叔华_陈小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她苦苦寻找的世界_忆我的母亲凌叔华_陈小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她苦苦寻找的世界_忆我的母亲凌叔华_陈小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她苦苦寻找的世界_忆我的母亲凌叔华_陈小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名门之女 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母亲的身世不同寻常, 是出生于官宦人家的“大小姐” 。 我的外祖父叫凌福彭,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一个 富商家庭。光绪二十一年 (1895) 中进士, 并点翰林, 与他同榜的,是后来在这一年因“公车上书”而名 声大震的康有为。 1902 年和 1905 年,任天津府知府的外祖父, 两次受直隶总督袁世凯派遣赴日考察监狱制度。后 来又做过保定知府、天津道长芦盐运使,1908 年升 任为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再后来 又做过直隶布政使,是一位官运亨通的人物。 外祖父还是一个造诣匪浅的文化人,他精于词 章、酷爱书画,经常组织诗社和画社,交游甚广。 当时许多名流,如

2、辜鸿铭、齐白石、陈衡恪等都是 他的座上宾,辜鸿铭还教母亲古诗和英语。 另一方面,凌家又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我 的外婆叫李若兰,是凌福彭的第三房太太。 母亲是外婆的三女儿,在 15 个兄弟姐妹里排 行第十。要想在这么多孩子里得到外祖父的青睐, 肯定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母亲很快就很幸运地 有了这样的机会。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墙上画了一 些山水、动物,被外祖父的朋友、宫廷画家王竹林 看到了,他大为赞赏,提出要教她画画;后来她成 了慈禧太后喜欢的宫廷画家缪素筠的得意门生,母 亲的绘画造诣后来也得到公认。 从我有记忆起,便时常听母亲提起大家庭成员 彼此之间互相争斗的故事,比如一个姨太太给另一 个姨太太

3、送西瓜,那个姨太太的丫鬟拿银针往瓜里 一扎,原来瓜里有毒。这些半真半假的故事,说到 最后都是彼此猜忌、互相勾心斗角。在这种复杂的 凌叔华,与冰心、庐隐、苏雪林等被视为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作家的代表人物。 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出生于传统旧家庭中的凌叔华,一直在苦苦寻求新女性的成长之 路。但她作为一位女作家的成就,作为一名探寻独立与解放的新女性的意义,却在种种名 人轶闻中被消解。她与徐志摩的关系也一直是个谜。 定居于英国的凌叔华女儿陈小滢, 忆及母亲, 有时会非常冷静地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 对母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有着种种深刻而犀利的剖析;有时又会回到一个女儿的立场上, 本能地替母亲辩护。

4、 她苦苦寻找的世界 忆我的母亲凌叔华 口述 / 陈小滢 整理 / 黎青青 凌叔华 1 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母亲,防备心比较重,不相信任 何人,包括我和我父亲。 在古典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母亲很早就显示了她 的写作才华。1921 年,她考入燕京大学。她给到 燕京大学讲授“新文学”的周作人写了一封信: “这 几年来,我立定主意做一个将来的女作家,所以用 功在中英日文上,我大着胆,请问先生肯收我做一 个学生不?中国女作家也太少了,所以中国女子思 想及生活从来没有叫世界知道的,对于人类贡献来 说,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 1924 年,母亲在晨报文学副刊上发表了 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 ,从此 踏上

5、文学创作之路。在中国文学史上, 母亲和冰心、 庐隐、苏雪林等人,一起被列为新女性作家的代表。 但仔细观察,母亲写的也都是她熟悉的旧式家庭里 的生活和人物,所以有一些人把她归为京派新传统 主义的代表。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喜欢她的作品, 认为写的不过是有闲阶级无聊时的趣味而已。 1925 年,徐志摩接替孙伏园成了晨报副 刊的主编, 他对我母亲很欣赏, 把她比作中国的“曼 殊菲尔” ,成为母亲创作的热情支持者。 母亲认识徐志摩时,徐志摩正陷于与林徽因失 恋的痛苦中。也许是把母亲当成他的倾诉对象,他 们之间在半年里就有七八十封通信,后来很多人也 关注她与徐志摩、林徽因之间的一些故事。 母亲从来没有承认过

6、自己与徐志摩有感情。在 一封给友人的信里她这样说: “说真话,我对志摩 向来没有动过感情,他的事向来不瞒人,尤其对我, 他的私事也如兄妹一般坦白相告。我是生长在大家 庭的人,对于这种情感,也司空见惯了。 ”而徐志 摩也曾说: “女友里叔华是我的一个同志。 ” 沉默的父亲 因为 20 世纪 20 年代与鲁迅先生的一场论战, 使得父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被扣上一顶“反动文 人陈西滢”的帽子,所以说起父亲,我能想到的第 一个词就是“委屈” 。 父亲 1896 年出生于无锡。15 岁留学英国, 1922 年在伦敦大学取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 国,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外文系教授,那一年他才 26 岁。 父亲

7、回国后,正赶上新文化运动开展得最火热 的时候。起初,他与在英国读书时就结识的徐志摩 一起翻译了西方一些作家的作品。1923 年,他与徐 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又一起组织了 新月社。泰戈尔的访华就是由他们出面操办的。 1924 年年底,在北大任教的留英学者们发起 创办了一份现代评论 , 父亲开了一个专栏叫“闲 话” 。闲话短评涉及广泛,既有对风花雪月的好莱 坞电影的评论,也有对中国人举止的讽刺性描述, 还有思考文学与革命之间关系的,很快就成了现 代评论的一块招牌。梁实秋说: “陈西滢先生的 文章晶莹剔透,清可鉴底,而笔下如行云流水,有 意志从容和趣味。 ” 但是闲话至今还能保持那么大的

8、“名气” , 还是因为父亲与鲁迅先生的那场论战吧。 他们的论战是因北京女子师范的学潮而起的。 鲁迅与周作人是女师大的老师,他们支持学生上街 游行,支持他们驱逐校长杨荫榆;而父亲则反对学 生运动,提醒他们警惕自己被别人操纵。他也不同 意学生们对校长采取的手段,比如在学校的公告栏 里写了很多对校长侮辱性的言辞,在课堂上起哄等 等。因为父亲与杨荫榆都是无锡人, 鲁迅先生回击, 暗示他是因同乡之谊而替杨荫榆说话。 父亲比鲁迅小 16 岁,在我看来,他有点“初 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而鲁迅先生 40 多岁,脾 气比较大,也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挑战。所以两人 论战的火药味也越来越重,话题也渐渐偏离了最初 的

9、轨道,最后发展到对彼此人格的攻击。 这场长达两年的笔战以胡适的 “调停” 而告终。 不过, 论战归论战, 在评价鲁迅先生的作品时, 父亲抛却了这些私人恩怨。1927 年, 父亲写了篇 新 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 ,只选了两个短篇小说 1 集,一是郁达夫的沉沦 ,另一部是鲁迅的呐 喊 。在评价 阿 Q 正传 时, 他说这个人物同李逵、 鲁智深、刘姥姥等同样生动、同样有趣, “将来大 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他还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因 为我不尊敬鲁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说他的小说好; 我也不能因为佩服他的小说,就称赞他的其余的文 章。 ”我记得父亲还告诉过我,在 30 年代初的一次 文坛聚会上,他与鲁

10、迅相遇,两人还礼貌地握了一 次手。 有一句话叫“文如其人” ,但这句话套在父亲 身上很不恰当。 闲话的文章很犀利又辛辣,给 人感觉好像父亲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其实在现实 生活中,父亲是一个很宽厚的人,也不太爱说话, 说起中文甚至有点结巴,总是说“这个这个” ,完 全不是他文章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风格。 我的家庭 父亲与母亲的结识,说 起来母亲主动的成分似乎多一 些。那时候母亲还是燕京大学 的学生, 她的几篇小说都在 晨 报副刊上发表,而父亲正是 晨报的编辑。母亲给父亲 写信,请他去干面胡同的家里 喝茶。 父亲后来跟我回忆,他 带着一种好奇心赴了约,想看 一看这个写小说的女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结

11、 果那天他在胡同里绕来绕去走了很久才找到,他当 时还纳闷,这个女孩子怎么会住在这么一个大宅子 里?可能像林黛玉一样是寄人篱下吧。父亲敲门进 去,先是门房带着他走了一段,然后有一位老妈子 出来接,又走到一个院子里,再出来一位丫鬟,说 “小姐在里面” ,把父亲吓了一跳。 1926 年,父亲与母亲在北京欧美留学会结了 婚。我想他们也是因为对文学有共同的兴趣才走到 一起的,我相信他们在走向婚姻的时候还是有感情 的。那个时代的女作家并不多,父亲对母亲有一种 爱才的心理;从另一方面讲,父亲是留英博士,26 岁就当北大教授,母亲自然也会被这些“光环”所 吸引。 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暴露出诸多不和谐因 素。婚

12、后不久,他们一起回到父亲的无锡老家。按 照老家习惯,儿子、媳妇应该站在老人后面,替他 们端茶、倒水之类的,母亲很不愿意,觉得很丢脸, 就装病躺着。母亲显然不甘心扮演那种传统的相夫 教子的女性角色。我记得她跟我说:你绝对不能给 男人洗袜子、 洗内裤, 这丢女人的脸。她还经常“告 诫”我的一句话是:女人绝对不能向一个男人认错, 绝对不能。 武汉大学成立不久,父亲应王世杰之邀任文学 院院长。母亲跟着他一起去武 汉生活。起初母亲很不习惯武 汉的生活, 她所住的房子很小, 院子又狭,阳光也不能多看到 一片,与之前生活过的北京、 天津以及日本的京都等地反差 太大,难以适应。当然,最使 她无法忍受的还是当时

13、武汉的 文化环境之差。 1932 年他们搬到珞珈山, 自然环境有所改善,她又结识 了袁昌英、苏雪林,三个人常 在此谈诗论画,当时她们也便 有了“珞珈三杰”的美称。 那时候母亲仍然继续着她的文学创作,对女性 问题的关注,一直是母亲写作的要旨。所以她的小 说一直被归为“闺秀文学”的范畴,在那个一要救 亡二要革命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她的那些太过 生活、太过女性的写作,是不符合当时潮流的,于 是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是父母唯一的女儿。我记得小时候经常有大 人跟我开玩笑,问我想不想再要个小弟弟,我不知 1926年凌叔华、陈西滢摄于 新婚 1 道怎么回答,于是抬头看母亲,而她总是很坚决地 摇头说不要

14、。在她看来,生孩子太痛苦,做女人太 倒霉。 我几乎没有母亲抱我的记忆,只有一次,我记 得她说: “洗小猫猫手。 ”这是她头一次这么亲热地 喊我,所以我特别高兴,一直记到现在。 插曲 我知道,谈母亲的经历一定逃不过这个人的名 字:朱利安 贝尔(Julian Bell) 。 朱利安 贝尔来自英国一个著名的家庭:他 的母亲瓦妮莎 贝尔(Vanessa Bell)是一位著名 画家,他的姨妈则是英国现代文学大师、著名小说 家弗吉尼亚 伍尔芙(Virginia Woolf) 。 朱利安 贝尔是 1935 年被我父亲聘到武汉大 学教授英国文学的。原本是诗人的朱利安身上有着 浓厚的自由知识分子色彩。 不知道朱

15、利安是怎么喜欢上我母亲的,他比她 整整小 8 岁。我想他们之间产生恋情,也有一定的 原因吧。那时武大会说英文的不太多,而会说英文 的母亲以院长夫人的身份对初来乍到的朱利安有诸 多照顾,加之“中国才女作家”的身份,使得朱利 安很容易对她产生亲近感。 父亲任武大文学院院长后,严格遵循西方的职 场规则,不聘用自己的妻子到学校任职,这让一心 想做新时代女性的母亲很不高兴。出生于西方自由 知识分子家庭的朱利安从来不掩饰对异性的兴趣和 喜欢,他的赏识和恭维,对身处那个环境的母亲也 许是个莫大的安慰。 即便在我知道这段往事后,父亲也从来没有讲 过他当年的心境。朱利安 贝尔的弟弟昆汀是一 位有名的艺术史学家,

16、他找到了很多我父亲写给朱 利安 贝尔的信,其中一封信上,父亲指责朱利 安说:你不是一个君子因为朱利安曾经答应父 亲,他和我母亲不再见面,但是武汉大学一位女教 授告诉我父亲,凌叔华在香港还是广州偷偷地与贝 尔幽会了。 因为这段感情闹得沸沸扬扬,朱利安 贝尔 最后不得不离开中国。离开武大时,学生们给他开 了一个欢送会。 很多学生认为贝尔是一个先进分子, 父亲是一位保守分子,所以把贝尔赶走,但我父亲 一句话也不能说,他也要顾及我母亲的名誉,我想 父亲的内心肯定非常痛苦。回到英国后,朱利安志 愿参加“国际纵队” ,赴西班牙支援反法西斯战争。 1937 年 7 月,在马德里保卫战中,德国飞机把他驾 驶的救护车炸飞,朱利安死时只有 29 岁。 这些事情当然影响了我对母亲的一些看法,但 是我跟母亲也从来没有谈过此事。不过父亲曾经跟 我提起过,他说他买了很多朱利安 贝尔的诗集, 但每次买回家,就被母亲藏了起来,他就再也找不 到了。母亲有一间书房,保存很多珍贵的字画以及 涉及她个人隐私的一些信件,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