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681209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 理论基础,本章结构 第 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第 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60年全家迁至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70余年 1873年在维也纳大学医学系开始学习生活 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作为一名临床神经病学家开始私人营业 1885年,去法国巴黎跟当时国际著名的神经病学家J.沙可学习 1939年因癌症在英国逝世,1889年

2、,到法国南锡跟随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 1895年,弗洛伊德与著名医师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一书;并于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被人们视为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式。 1905年出版的性学三论和1910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的著作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有: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 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 精神分析引论(1910) 超越享乐原则(1920) 群众心理学与对自我

3、的分析(1921) 自我与本我(1923) 文明及不满(1930)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一、弗洛伊德德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内驱力)二分法 本我是人的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 特点:非理性、非道德的追求快乐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使精神人格的理性部分。特点:理性地、有意识地控制本我的潜意识活动现实原则。 超我是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 遵从社会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精神活动 至善原则,弗洛伊德认为,现实的人既是本能的人,又是理性的人;社会的人,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合为一体的人。由于这三者的性质和遵循的活动规则不同,因此,它们之间总

4、是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如果这三者统一协调行动,就表现为健康的合理的精神活动,形成健全的精神人格;如果不相协调,互相冲突,争执,就会出现精神异常。,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人格是由早期经历所塑造的 力比多与生俱来。每一性心理阶段都有一个基本的性欲区域,刺激这个区域会使力比多释放出来 性心理发展是不变的且人人具有相同的特征 每一阶段都会习得特定的态度、特征和价值形态以影响将来的发展 如果某一阶段的性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或者过分满足,就会发生固着,并持续至成人阶段,2、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1)口唇期 这个阶段从0岁开始,差不多到1岁为止。弗洛伊德注意到,在出生第一年中,婴儿大量的时间都在做着

5、与嘴有关的事情。 (2)肛门期 这个阶段从1到3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学习内容便是便溺训练,这是幼儿人格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3)性器期 这个阶段从3岁到6岁。儿童常常以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来寻求快乐。可能产生“恋母、父情结” (4)潜伏期 这个阶段从6岁到12岁,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小学时期,聚焦于社会关系,性别界限分明。 (5)两性期 从青春期开始一直贯穿终生。这是最后一个发育阶段 ,任务是亲密关系形成。,根据弗氏的观点,童年早期的经历在人格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取决于应对这些阶段的方式(过多的满足或过多的挫折)五六岁已完成初级心理发展阶段人格已打下基础。 贡献与局限:潜意识;泛性论;,

6、二、埃里克森简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埃里克森祖籍是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柏林汉(D.Burlingham)。1933年移居美国,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曾先后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研究自我的发展和游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他开始研究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棘手问题,把精神分析与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政治科学和神学结合起来。他的声誉超过美国国界,成为当代自我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类遵循从生到死的发展序列。这

7、些发展阶段都包含着生活任务,源自先天驱力以及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期望或文化期望 人们必须尽力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才能向下一个更高阶段前进 人类发展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心理社会危机或冲突,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婴儿前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后期(13岁):自主与羞怯、怀疑 学前期(36岁):主动与负疚 学龄期(612岁):勤勉与自卑 青少年期(1220岁):认同与认同混乱 青年期(2040岁):亲密与孤立 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与颓废 老年期(65岁以上):完满与绝望,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八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 (01)“感觉阶段”:取决于母亲的充

8、分照看 。 社会化代理人:父母(口腔期) 2.自主与怀疑 (13)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开始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肛门期) 3.主动与内疚(36)力图接受超越自己处理能力的事情。(性器期) 影响因素:父母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活动所作出的反应。父母及其家人,4.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612)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 。此阶段为自信心的树立,担心落后于同伴,这阶段有决定性作用,许多人将来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都来自于本阶段的勤奋感。教师和同伴(潜伏期) 5.认同和角色混淆 (1220)主要任务是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避免角色混淆。思考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从而形成自我同一性。 同伴(两性

9、期) 6.亲密与孤独 (2040)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与人结成友谊和爱及伴侣的感觉,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和孤立感。配偶,情人及亲近的朋友。,7.精力充沛与颓废迟滞(4065) 这个阶段属于成年期,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工作,承担赡养老人和照顾子女的责任。否则会产生颓废迟滞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 配偶、子女及文化规范 8.完满与绝望(65以上):这个阶段产生智慧品质形成或失望和无意义感,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验为重要影响因素。 评价:将自我为中心的人格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具有积极意义,但思辨性多于科学性。,主要观点 他认为个性的发展既是连续也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两个对立的受文化制约的特定的发展任

10、务。个人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过程中,按次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如果人在各个阶段能顺利解决矛盾,就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向积极的品质发展,这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助于个人适应环境,就能顺利转向下一个阶段,就能适当的、顺利的完成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逐渐形成健康、成熟的个性。 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品质,产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削弱自我力量,阻止个人适应环境以至于不能顺利完成下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出现病态或不健全的个性。,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

11、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基本原则:S-R公式 1. 环境决定论 (1)否定遗传的作用:刺激反应模式 (2) 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一个

12、乞丐或窃贼”。,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2. 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 1)怕、 怒、爱,由于条件反射和习惯所形成。主要指家庭环境,父母是儿童情绪的种植者和培养者。 恐惧实验:阿尔伯特与白老鼠 2)嫉妒由于爱的刺激受到限制 引发的反应,属于愤怒的反应。,1)怕、 怒、爱,怕 初生儿的惧怕表现为:呼吸加快,双手紧握或乱动等。引起这种先天惧怕的原因是:突然的噪声。其余惧怕都是此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反射,华生称之为习得性惧怕。如怕生人、怕打针、怕挨打等,因此,惧怕主要是一种条件反射性行为。,怒 最初的愤怒是身体运动受阻而引起的。发怒的表一现是整个身体僵硬,双手、双臂、双腿、乱舞、屏息、哭叫,脸色发青等,成人

13、在看管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不经意地限制儿童的身体运动,导致孩子发怒,有时一天会引发很多次。因此,华生特意提醒家长和保姆对孩子不要粗手粗脚或匆匆忙忙。,爱 华生认为,产生爱的反应的刺激包括皮肤抚摸、挠痒、轻轻地摇晃,轻轻地拍打,这种爱的反应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如“亲密的”、“善良的”、“和蔼的”等。成人两性间的爱,也起源于这里,所有能引起最初爱的动作的人,都能激发儿童的情绪的发展。爱从非习得性情绪转化成习得的情绪。,第一次实验: 华生给阿尔伯特一只白鼠时,阿尔伯特不怕并伸手摸,当阿尔伯特正摸白鼠时加进一根钢棒尖锐的声音,阿尔伯特吓了一跳,脸躲进被子里。 第二次实验: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摸白鼠时再给

14、一声音刺激,阿尔伯特由于害怕而哭泣。 一周后: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无接近倾向;白鼠靠过,他缩回手;白鼠再接近,阿尔伯特就哭并要爬开。兔子和白鼠都产生了与白鼠一样的效果。,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认为,狗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我们经常给人的某中行为施以正强化(奖励),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巩固下来;如果不给强化或给以负强化(惩罚),那么该行为就会减弱或不再出现。因此,强化很重要。 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加以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

15、改变人的行为。,评价,华生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能解释行为的 最显著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性。30年代以后,他的一些后继人在操作主义的指引下试图克服这一致命缺点,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行为主义。,(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1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斯金纳箱 2、 强化、消退、分化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消退: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当消退开始时,如果是连续强化突然转变成无

16、强化,则消退速度特别快;如果是间歇强化,消退速度要慢一些。 分化:根据刺激物情况不同做有选择的反应,3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教学机器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后来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个问题就这样依次回答所有问题,简评,斯金纳的提出的强化原理,程序教学,在儿童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他同华生一样或者说他比华生更激进,把人动物等同起来,认为人的心理全是受环境的制约,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概念、过程、作用 概念: 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