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681196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障碍 钾代谢障碍,水、钠代谢障碍,生命活动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生命对水的依赖仅次于氧。细胞则沐浴在类似于海洋环境的细胞外液中 内环境。 体液的分布: 血浆5% 细胞外液20% 体液占体重60% 组织液15% 细胞内液40%, 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体液的交换,1、细胞内外的液体交换:细胞膜允许水自由通过,对其他物质具有选择性。 2、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毛细血管除蛋白质外,允许水、电解质自由通过。 3、体内外的液体交换: 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是平衡的。大约每天为2000 2500ml。,正常成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摄入量 排出量(ml) 饮水 10001

2、500 尿10001500 食物中含水700 粪含水150 内生水300 皮肤不显汗500 呼吸道蒸发350 水的总摄入量20002500ml 水的总排出量20002500ml, 体液的调节,1、渗透压调节 血浆渗透压增加 口渴 下丘脑分泌ADH增加 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排尿减少,2、容量调节 ANP分泌减少 血容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ADH分泌增加 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低钠血症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正常血钠性水过多 等渗性脱水 水肿,低钠血症是指血清Na+浓度13

3、0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 (一)、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失钠失水 ,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为低渗性脱水。, 低钠血症(hyponatremia), 原因和机制,1、肾性失钠 长期连续使用高效能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2、肾外失钠 (1)经消化道失液:严重呕吐、腹泻。 (2)经皮肤丢失: 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3)严重的体腔积液: 以上各种原因致体液大量丢失后,只补水、葡萄糖未适当补钠盐。, 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渗透压 细胞外液量 脑细胞 ADH 醛

4、固酮 外周循环 失水征 水肿 ADH 障碍 CNS症状 多尿 尿Na 血压下降 尿比重降低 少尿 休克,水, 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去除原因 一般补充生理盐水 正常水平 休克者及时抢救,细胞内液,细胞间液,血浆,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水潴留使体液量增多,又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和水中毒。, 原因和机制,1、水摄入过多: 肾功能障碍时,大量饮水或输液。 肾功能正常时,大量饮水(饮水比赛、精神病患者)或输液。时间短,量大,超过肾最大排水量(1200ml/h)。 2、肾排水减少: 急性肾衰少尿

5、期、慢性肾衰晚期,排水减少;疼痛、强烈精神刺激等,解除副交感神经对ADH分泌的抑制作用,ADH分泌增多,排水减少。, 对机体的影响,轻度一般无影响;严重、急性,影响大。 水在体内大量潴留,引起细胞内、外液容量增多和渗透压降低。 1、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均;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 。 2细胞内水肿:细胞内液量增加(占体液的2/3)、渗透压降低。脑水肿是主要死因。 3皮下水肿:组织间液增加(占体液的1/3),但明显者不多见,之前常因脑水肿死亡)。,1、重视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 2、轻者,停止和限制水分摄入。 3、重者,禁水、输高渗盐水、强利尿剂和甘露醇。,

6、防治原则,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点是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一般不伴有血容量的明显变化,或轻度增多。, 原因: 主要见于ADH分泌异常增多症(SIADH),导致水潴留。 (1)、恶性肿瘤:肺癌(燕麦细胞癌)、胰腺癌、淋巴肉瘤等异位分泌。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伤、肿瘤、炎症等。病变或疼痛直接刺激其释放。 (3)、肺部感染:,ADH分泌增加,体液容量有扩张的趋势,通过尿排钠,维持体液容量。 尿钠排出增加:血容量扩张,ANP分泌增加,抑制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血容量增加,醛固酮分泌减少,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排钠。 滞留的液

7、体2/3分布在细胞内液,1/3分布在细胞外液,仅有1/12在血管内,血容量变化不大。, 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轻度一般无影响;明显的低钠血症使水份进入细胞内,致脑细胞水肿。 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 限制水的摄入 高渗利尿剂排钠水,再补充高渗盐水。, 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高钠血症是指血清Na+浓度150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体内钠总量可减少、正常或增多。 (一)、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失水失钠 ,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又称为高渗性脱水。, 原因和机制,1、饮水不足 2、失水过多 尿液 低渗

8、 排水 消化液 等渗或低渗 皮肤蒸发 纯水 出汗低渗 呼吸道 纯水, 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外液含量 (代偿)血浆渗透压增高 细胞内液减少(失代偿) 口渴 ADH增多 强烈口渴 脱水热 CNS症状 少尿 比重,水, 防治原则,1、防治原发病,去除病因。 2、以补水为主。口服水或静滴5%GS。 3、适当补充钠。 正常水平 4、适当补充钾。,细胞内液,细胞间液,血浆,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的特点是血容量和血钠均升高。 见于医源性盐摄入太多; 原发性钠潴留: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 综合症。 细胞外高渗,水份从细胞内向细胞外移动,致细胞脱水。 防治原发症;肾功能正常者用强效利尿剂;肾

9、功能低下者,腹膜透析。,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的特点是血钠升高,血容量无明显变化。 下丘脑受损,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阈值升高,对渗透压刺激不敏感,只有当渗透压高于阈值时,才能刺激ADH分泌。而容量调节正常,因而血容量正常。 细胞外液高渗状态,致脑细胞脱水。 治疗原发病,补充水份降低血钠。,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过多,称为水肿(edema)。 体液在体腔积聚过多,称为积水。 水肿是等渗液体积聚,一般不伴有细胞水肿。 细胞内液积聚过多,称为细胞水肿。, 水肿(edema),水肿的分类,按分布范围可分为:全身水肿和局部水肿 按发生部位命名:如脑水肿、肺水肿、皮下水肿、下肢水肿等。 按

10、其原因命名: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性水肿、营养性水肿、静脉阻塞性水肿、淋巴水肿、炎性水肿等。,正常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示意图,正常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示意图,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常见原因淤血致静脉压升高 局部淤血:血栓阻塞、肿瘤或疤痕压迫 全身淤血:右心衰竭 动脉性充血是炎性水肿的发生原因之一。,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白蛋白的含量。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主要原因: 白蛋白合成障碍:肝实质严重损害(如肝硬化)、营养不良。 白蛋白的丢失:肾病综合征 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恶性肿

11、瘤等)。,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主要原因:炎症、缺氧和酸中毒。 当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时,血浆蛋白质从微细血管壁滤出,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上升。 水肿液的特点:蛋白质含量较高(3-6g%),为渗出液。,淋巴管受阻原因:肿瘤压迫、癌细胞阻塞、局部淋巴结摘除、丝虫病等; 淋巴回流是一种重要的抗水肿因素。 水肿液的特点:蛋白质含量高(4-5g%),4、淋巴回流受阻:,二、体内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球管失平衡基本形式示意图,1、广泛的肾小球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炎性渗出物的堆积和内皮细胞的肿胀。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单位严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少。 2、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

12、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减少。,(一)、肾小球滤过率降低:,1、心房利钠肽分泌减少 2、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3、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 4、ADH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二)、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 水肿的特点,1、水肿液的性状:漏出液、渗出液 2、皮下水肿的皮肤特点 分: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 隐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间质中胶样网状物吸附水分,使之不能移动。,3、全身水肿的分布特点 心性水肿首先发生在下肢: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受重力影响重力效应。 肾性水肿首先出现在面部:皮下组织疏松,皮肤伸展性大组织结构特点。 肝

13、性水肿表现为腹水:局部流体静压升高。, 常见水肿类型与特点,一、心性水肿 右心衰竭 体静脉淤血 心输出量减少 毛细血管 肝淤血 淋巴回流障碍 肾血流量减少 流体静压 白蛋白 醛固酮 肾小球 肾小管 血浆 ADH 滤过率 对水钠重吸收 胶体渗透压 水肿,二、肾性水肿,1、肾病性水肿: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是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2、肾炎性水肿: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是肾小球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血管源性脑水肿:发病的主要机制是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见于外伤、肿瘤、出血和梗死。 2、细胞中毒性脑水肿:见于缺氧和急性稀释性低钠血症。 3、间质性脑水肿:见于脑脊液生成和回流失衡,使脑

14、脊液溢入周围白质。,三、脑水肿,各种脑水肿发生机制示意图,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一)、 有利效应 1、循环系统的重要“安全阀” 2、稀释毒素 3、纤维蛋白限制病原体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病原体。 (二)、有害效应 1、影响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 2、细胞营养不良,肺水肿,非炎性肺水肿,炎性肺水肿,水肿肺,肝水肿, 钾代谢紊乱,正常钾代谢: 从食物中摄入钾 血清钾 细胞内钾 (23g/d) (3.55.5mmol/L) (150mmol/L) 90%经肾排出 10%经消化道排出 肾脏排钾原则:多摄多排,少摄少排,不摄仍排。,分解代谢 酸中毒,合成代谢 碱中毒, 钾平衡的调节:跨细胞、肾、结肠,1、细胞外液钾浓度; 2、酸碱平衡状态; 3、胰岛素; 4、儿茶酚胺; 5、渗透压; 6、运动; 7、机体总钾量。,一、跨细胞:泵漏机制, 钾平衡的调节:,二、肾脏的调节:滤过、重吸收、分泌 1、滤过: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2、重吸收: 近端小管:Na+/K+ ATPase (管腔膜) 髓袢:Na+/K+ /Cl-共同转运载体、 集合管(可调):H+/K+ ATPase(闰细胞) 3、分泌:远曲小管、集合管:Na+/K+ ATPase(主细胞,基 底膜),1、细胞外液钾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