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总结-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88634298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总结-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实用总结-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实用总结-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实用总结-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实用总结-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总结-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总结-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观电影文朝荣有感八篇篇一22日,公司离退休第二党总支组织党员在贵阳大剧院观看电影文朝荣。全体党员看到文朝荣同志践行共产党员无私为公,二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改变家乡喀斯特面貌,使原来光秃秃的山坡披上绿装,提高了全村抗自然灾害能力,把一个原来长年靠吃洋芋和荞麦的缺粮村变成富裕村的事迹,他不愧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文朝荣是贵州赫章县恒底区海雀村支部书记,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一个乌蒙山区的彝家汉子。海雀村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全村以山地为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由于村民常年任意砍伐树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只要刮风下大雨,水就冲毁庄稼和房屋,全村每年都要靠国家发放的救急粮过日子!文朝荣为了改

2、变生存环境,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村民们先不理解种树怎么能改变环境,都带有抵触情绪,他就自己一人带头干。终于,他的行动感动了大家,全村人都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为了让大家不空着肚子上山种树,他把家里积累给女儿坐月子的鸡蛋,煮熟后拿上山分给村民吃。村里仅有的一间校舍,由于无钱盖屋顶,学生们下雨和冬天都无法上学。文朝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把家里喂养多年的耕牛卖掉给校舍盖屋顶。他的这个想法遭到妻子和儿女的反对,他就反复给他们的做工作,讲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终于全家达成共识,卖掉了耕牛盖好了校舍。但由于失去了耕牛,到春耕时他就只能和儿女拖着犁钯耕地了!海雀村村民在支部书记文朝荣的带

3、领下,连续近二十年的植树造林,绿化了全村三十多个山头,种松树13000亩,全村绿化面积达70%,人均产粮200多公斤。生态环境的改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如今的海雀村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序地分布在绿树簇拥中!喀斯特地貌的改造,在联合国官员看来根本不可能的难题,在考查过海雀村以后,他们被当地现状所折服!实践证明:无论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它的决心!海雀村变了!村民们脱贫了!但老支书文朝荣因长期积劳成疾,于2014年因病去世!他践行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目标!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全国人民,不畏艰难走向胜利的决心!篇二电影文朝荣生动还原了贵州毕节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的感人事迹

4、,影片以现实的手法和朴素的镜头语言,将审美视点聚焦于偏远贫穷山区一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身上,在改革开放大跨度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个穷山村岁月无痕,沧桑巨变的故事,在艺术审美的张力中塑造了一位生活、工作、奋斗在农村基层的时代楷模的典型形象,进而在大地深情、赤子诚心的交相辉映中呈现了深刻的时代主题。海雀村到底有多穷,影片中一首歌谣催人泪下:出门三步就爬坡,粮食没有眼泪多,哪家姑娘嫁不掉,嫑去海雀穷窝窝。孩子们到底有多苦,影片中一组镜头震撼人心:孩子们饿得不愿上体育课,以及那一双双紧紧盯着苦荞饼饥渴的眼睛。用联合国人类与环境考察团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在这样一个

5、人均年收入只有33元的“苦甲天下”的穷乡僻壤,文朝荣带领群众在缺粮饥饿的困境中战荒山,植树林,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以不屈的毅力向贫困宣战,一干就是30年,用生命兑现了党旗下的誓言。在叙事构架上,影片以两条主线牵动观众的心:一是种树,二是娃娃的教育。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文朝荣怀有简朴的生活逻辑:“咱们要想活下去,就得种树,山上有树就能保山下,有树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能有肥,有肥地里就能长出庄稼,有庄稼大家就都能活。”与脱贫致富并驾齐驱、紧密交织的就是娃娃教育,用文朝荣的话来说那就是“地不耕,误一春,娃娃不念书,误了一辈子”;用海雀教学楼上的标语来说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6、”。于是,为了种树,文朝荣把为女儿准备坐月子的鸡蛋送上了植树的山坡;为了盖教室,文朝荣把养了20年的老黄牛卖掉。在这两件平凡的举动中,我们可以透过银幕深深感触文朝荣那种忍辱负重,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站在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发展共识和教育成为“决定人类的今天和未来”的百年大计的高度来看,电影文朝荣以种树和娃娃教育为叙事主线,既是对文朝荣生活实践的肯定,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文朝荣生于乡土、长于乡土,怀揣着一颗爱乡亲、爱家园的赤子诚心,感应时代的召唤,肩负民众的热望,回馈大地的深情,就像片尾曲亲人热土所抒发的那样:“掏出这颗滚烫的心,挺起这

7、身铁打的骨;一辈子咬定一句话,为乡亲们谋幸福;山歌飘过绿透的山谷,缕缕悠长的情思,把爱倾诉”。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文朝荣既脚踏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通过电影我们目睹了文朝荣在平凡人生中的伟大作为,在平淡岁月中的非凡壮举,他的业绩可歌可泣,他的精神值得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加以发扬光大。致敬!文朝荣老支书。篇三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式影片,观众自然会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本剧的男主角由王洛勇扮演的海雀村村支书文朝荣身上,也许就忽略了电影中“男2号”新华社记者刘子富。这个人物虽然戏份不多,演绎得却十分真实,让人看到了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

8、精神、责任和担当。1985年5月29日,38岁的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背着帆布包、脚蹬解放鞋,沿着崎岖小道,步履匆匆地走进了海雀村。眼前的景象让刘子富震撼不已,满目尽是茅草房、杈杈房,不避风寒,人畜同居。连续走访了两个村民组、11户农家,发现家家户户缺粮断炊。“老百姓吃不上饭,你这个支书是怎么当的?你还配当共产党员?”电影中,刘子富这样质问文朝荣。“你家里吃的是什么?带我去看看。”刘子富咄咄逼人,表现出了一名新闻记者打破沙锅问到底,一心寻找真相的职业精神。然而真相就是:天灾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叠加,导致1984年赫章县粮食欠收,人均占有粮食198公斤,纯收入110元。到1985年5月底,全县有

9、12000多户、63000多人缺粮断炊或即将断炊。回到县城的当晚,刘子富一口气写成1900多字的见闻,第二天用加急电报发往新华社。之后的事情,贵州人应该都有所了解。1985年6月2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一文上作了重要批示。1985年7月24日,刚到任的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风尘仆仆深入到赫章等地调研。1988年6月9日,胡锦涛同志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海雀村因此被誉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从那以后的20多年,刘子富又多次走访海雀村,一次

10、次见证了村里的变化。2007年,刘子富从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岗位上退休。这位新闻战线的“老兵”拥有的职业精神、强烈的责任和担当,永远都是我们这些年轻记者学习的榜样。篇四“威纳赫,去不得”。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俗语,意思显而易见,就是毕节地区的威宁、纳雍、赫章这几个县及其贫困,大家去不得。相比之下,赫章又是三个县中最贫困的一个县,而赫章县最贫困的地方也就是河镇乡的海雀村了。海雀村位于云贵交界,平均海拔2300多米,曾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战场,聚居着彝族和苗族群众,与神秘的夜郎古国遗址仅有一山之隔,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十分不适宜人居住。有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海雀的贫穷可想而知,“衣不护体、食不果

11、腹”这都是“家常便饭”了。更严重的是由于植被的大量减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已经威胁到这个瘦弱的小村庄,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奄奄一息.而现如今,茅草房变成了小青瓦、白粉墙、穿斗枋的特色民居,海雀村乡亲们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短短的20多年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雀从一个饿到只剩下皮包骨的小村庄,纵身一跃变成了全国的文明村和生态村,是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政策方针指导下的“毕节试验区”的一个缩影。这一质的飞跃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导向,也离不开我们海雀村的愚公文朝荣老爷爷。是您,在海雀最艰苦的时候,以身作则,心系群众,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是您,在学校面临

12、倒闭的时候,毅然决然把自家的老黄牛卖了,为的就是给孩子们盖间教室,让孩子们继续读书;也是您,在群众及其困难的时候,通过领救济粮、走访等各种方法鼓励大家去参加种树;当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您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宁愿自己挨饿、受累,也不想看着群众受苦。作为一个彝家汉子,您继承了彝族仁爱、善良、勇敢、执着、有担当的优秀民族传统,在海雀穷的饭都吃不上的时候,您仍然坚持不放弃,想尽各种办法去帮助大家度过难关,同时还不忘记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您不仅是我的前辈,同时也是我的榜样,我要向您学习,把您身上全部彝人优秀的品质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您严于律己、廉洁为

13、公,从来都是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最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艰苦时期,仍然把海雀的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带领大家同自然环境和饥饿做斗争,充分体现了一个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为同样身为党员的我树立了标杆。“天被你拉长了,地被你扯宽了”。作为海雀村的带头人,您高瞻远瞩、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带领大家更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对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政策和方针,使得海雀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大大小小30多个“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全村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5%上升到了现在的82.5%。据估算,林场价值4000多万元,人均5万余元。村里结合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

14、畜牧业和种植业,同时还招商引资建起了养殖场和服装厂,除此之外,海雀还发展了自己的旅游产业。曾经“去不得”、“不能住”的地方,变成了现在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真可谓是“种下青山,收获银山,持续发展,造福子孙”。篇五文朝荣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人物和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主人公正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村支书文朝荣,他带领这村民们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艰苦奋斗,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植树造林,终于将这上万亩的贫瘠的山岭改造成绿色的海洋,也借此一扫海雀村当时那贫穷落后的颓势。他只是一个最最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也是一个最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他穷尽了毕生的精力去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时代责任和崇高使命,我相信他是

15、伟大的。影片中有许多许多让人心痛和感动的镜头,为了抢救出半口袋苦荞麦,二月的父亲重新冲进破旧的房子里,结果房屋坍塌,生命消逝;为了帮二月还钱赎身,文朝荣挨家挨户借钱拼凑,到最后体力不支滚下山坡;为了补修村中的破旧的小学屋顶,文支书竟卖了家中唯一的牛而自己扛起了那沉重的犁,他说:“我看不得二月无奈伤心的眼泪,更看不得孩子们在破烂房间下纯洁懵懂的眼神。”今时的我们很难想象当年存在于海雀村的那般破败和悲愁,极度的贫穷让几乎每个村民都濒临绝境却又无可奈何,当每家每户都是家徒四壁,断炊断粮竟已成常事,如何将陷入如此境地的海雀村拔出泥淖,是始终困扰在村支书文朝荣心头上挥之不去的难题,也是背负在这个村支书的

16、无比沉重的担子。他知道政府的救济只是一时,要想将贫困彻底消灭,只有自力更生、自我求变一条路罢了。而如何变,文朝荣有他简单而又清楚的想法植树造林。他说:“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这样建立好良性循环,才可以让“苦甲天下”的海雀村逐渐走出贫困的围城。他通过乡里和县里的支持,设法取到了两万株树苗,并带领着大家栽种在一片片荒岭上。他也懂得“三分种七分养” ,成立护林队,并设立了“八项护林公约” ,确保树木能得到有效的养护。是他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让乡亲们都认识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而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当所有人都齐心协力,不畏艰难,这份力量便能够一年一年地改变着海雀村贫瘠的面貌。文朝荣以一己微薄的力量,做着远超出他职责和能力的事情。他依靠的是什么?是他无比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面对困难,他也会内心纠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