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633204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透镜及其应用1、区分透镜的方法:(1)、摸中间和边缘;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是凹透镜(2)、汇聚光的是凸透镜,发散光的是凹透镜;(3)、看字时放大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2、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用平行光平行于主轴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用刻度尺测出焦点到透 镜的距离;3、制造平行光的方法:将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通过凸透镜就变成了平行光;4、会聚和发散的判断方法:将入射光线延长,看出射光线在延长线内是会聚,在延长线外是发散;5、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透镜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后平行于主轴凸透镜凹透镜6、

2、 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前,应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1)fu,(2)蜡烛、凸透镜、光屏不在同一高度.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v 成像特点 应用 像距u2f2fv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物在外区,像在中区)镜头到底片的距离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像分大小处;可测焦距f=u/2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物在中区,像在外区)镜头银幕的距离u=f不成像 分虚实处uv时,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uv时,凸透镜相当于投影仪;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像与物的位置相反;8、透镜的

3、应用 (1)、照像机:原理: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调节:物近像远(镜头伸)像放大;物远像近(镜头缩)像缩小;(伸缩镜头调相距)(2) 、投影仪: 原理:fu2f v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调节:胶片是物,要倒放;(伸缩镜头调物距)(3)、放大镜:原理: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调节:物近像小,物远像大;(4)、显微镜:原理: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相当于放大镜;(5)、望远镜: 原理: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9、眼睛和眼镜(1)、人眼相当于照相机(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2)、人眼看远处时,晶状体变薄,可看到无穷远(远点);人眼看近处时,

4、晶状体变厚;近点为10cm;(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是:眼睛晶状体变薄变厚调焦距,照相机镜头伸缩调相距)(3)、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25(明视距离小于25为近视,大于25cm为远视)(4)、近视眼:晶状体太厚,聚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让光线发散);远视眼:晶状体太薄,聚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让光线会聚)、眼睛的度数:D= 100/f; 运动和力一、力的概念1、产生力的条件:(1) 要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相互作用(推、拉、提、压需要接触 ;吸引和排斥不用接触); 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走路、划船、游泳、火箭升天等就应用了反作用力)3、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形状;(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4、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5、力的图示(表示三要素,要有标度,需要分段)和示意图(只表示作用点和方向)6、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 调:调零; 读:读数=挂钩上的拉力。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拉力的方向沿弹簧的中心轴线;7、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如果它

6、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换,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2、 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重力。3、 摩擦力一、摩擦现象:1、滑动摩擦;2、滚动摩擦;3、静摩擦;1、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2、滑动摩擦力: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测量方

7、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3、 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增大方法:1、增大压力;2、使接触面粗糙;减小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光滑; 3、以滚动代替滑动;4、隔离接触面 四、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运

8、动状态不变),我们就称它们处于平衡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合力为零。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概括为四个字“共(线)、同(物)、等(大)、反(向)”。即合力为零;3、 五、惯性和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1、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即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利用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

9、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如: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2、伽利略斜面实验: 每次小车都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滑下,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初速度相同。 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实验推理法)。 3、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

10、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1)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且指向受力面。(3)压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和重力没关系。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2、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影响因素的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3、 压强: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P=F/S中,单位:帕斯卡(Pa)1Pa=1N/m2成人站

11、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说明:1、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2、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gh。4、压强的应用: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有时又需要用相反的方法减小压强;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桌面受到的压力压强问题: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二、液

12、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存在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压强公式:p=gh(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和液体的深度h有关) 深度的确定方法:(1)从自由液面算起;(2)竖直距离。不同形状容器内深度相同的液体的重力和液体对容器底压力关系: F=G FG 3、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装不同种液体时密度大的液面低,密度小的液面高)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三、大气压1、大气内部存在各个方向的压强(大气压)的原因: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2、大气压的存在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大

13、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p=760mmHg=101105Pa 能压起10m水柱,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漏入空气,则测量结果偏小。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4、 大气压的特点: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5、 应用:吸液或吸气(减小容器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利用大气压把液体或气体压入容器,如:吸饮料、吸墨水、抽水机抽水、人吸气等)四、浮力1、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测量:F浮=GF2、浮力产生的原因: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F浮= F向上 F向下浮力的影响因素:液和v排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4、浮力计算方法:(1)称量法: F浮= G F (2)原理法:F浮=G排 或F浮=液gv排(3)平衡法:漂浮(悬浮) F浮=G物(又F浮=G排 得G物=G排 即m物=m排)(4)测密度:a、称重法测物体密度(物体浸没):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物=G/(G-F);b、在水中漂浮法测密度:一物体漂浮水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水/3。 5、物体的浮沉条件: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G F浮 = G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