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628169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语文组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三),它是我们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下面,我们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山水景物为主题,都是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思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性灵,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古体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诵读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

2、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二、学情分析在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打下基础。同时,我们面对的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熟悉农村的生活,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豆苗”“夕露”等意象,但对诗人心中所“愿”难以理解到其特殊内涵,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

3、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隐士情怀。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难点:透过诗歌感悟诗人的隐士情怀。由于本文是一篇内容较浅显的古体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感悟意境上,所以我们把“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作为了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难以理解到诗人心中所“愿”的特殊内涵,所以我们把“透过诗歌感悟诗人的隐士情怀”作为了教学的难点。四、教法及学法分析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呢?那就要预设合理的教法

4、学法。我们遵循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确定了以下几种教法:1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首诗歌,作者描绘了众多田园意象,表现出来的情感很丰富,因此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将各种方式的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2.诱导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如对 “但使愿无违”的“愿”进行点拨。同时,又确定了以下几种学法:学法:1、朗读品析法在朗读中注重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语感。进而品位诗歌富有

5、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2、合作探究法这种学习模式,重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乐于探究。我们在本堂课中将引导学生采用这种学法由浅入深地去感悟诗人的隐士情怀,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总之,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协作以及朗读感悟的能力,进而学好语文。五、教学过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们将这样来安排这一课的教学。1情境导入(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无法实现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时,不妨独善其身,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东晋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以孟子的这句名言来导入新课,既契合诗

6、人归隐山林的人生经历,又能引发学生对陶渊明的隐士情怀的探究。2.展示目标 我将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确定学习方向。3预习检测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此时再来谈谈他们对陶渊明的了解,畅所欲言。学生在五单元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应该能说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知道他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收集资料,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悟他的隐士情怀。4.朗读感悟这一环节正式进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我的设计是以“读”为线索贯穿整节课堂,让学生在一次次 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习诗歌,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1)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这一环

7、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自读后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2)细读诗歌,读懂诗意再次让学生自读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同时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景物构成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我将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把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如“南山下”点明了地点,“盛”和“稀”写出了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除草的必要等。(3)品读诗歌,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由景生情。根据上一环节对景物的分析,学生已了解到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艰辛,那么陶渊明自己的态度呢?问题提出后,我将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出答案。由答案“但使愿无违”,进

8、一步分析出“愿”字所包含的诗人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人格和高洁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怡然自得的情感。此时,我再让学生追随作者的思路,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声情并茂地齐读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情感美。(4)赏读诗歌,感悟意境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根据屏幕上出示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然后分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点评。一位法国教育家说过:“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就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所以我们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法来获得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小组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感悟,如绘画、朗诵、用文字描述等。他们各就各位,迅速地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同学们的讨论如火如荼地进行

9、时,我则穿梭在小组中,或问问讨论的结果;或从中稍作指导这一环节的设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同学们起来分组展示时,形式多样。在展示中,其它小组也都认真地聆听和观察,随时准备为同学们精彩的发言点赞;也随时准备抓住同学们的漏洞,以便进行适时的补充、质疑;遇到学生驾驭不了的地方,我会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讲解。小组之间的点评、补充、竞争,如同一场激烈的辩论会,将我们的高效课堂气氛带到了高潮,这也是本堂课最大的亮点。这一环节的设置,重在发挥学生们的特长,和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并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锻炼。(

10、5)盘点收获,掌握方法这一环节以师生问答的方式对前面各个环节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完成教学重点。5.拓展升华此时,我会首先谈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官场的现实状况和陶渊明入仕出仕的经过,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将写作背景放到这一环节来介绍,是故意为之,在适当的时机交代写作背景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充分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对比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他诗句,再用适当的问题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对误入官场的悔恨、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这样,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就一览无余,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六、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的原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总之,结合学生的情况,我们的预设是美好的,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罗珊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彩展示吧!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指导,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