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汇总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627856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章-泌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汇总(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泌尿系统,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构成及其神经调节,基本功能 肾脏是结构复杂的代谢器官,每天要过滤190升的血液,分离出1.5 升的代谢废物和过量的水,废舞和水变成尿,进入膀胱后排出体外。 正常人每分钟血流量约1200ml,经肾小球滤出的滤液(原尿)约120ml。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水和溶质在醛固酮、心钠素等调控之下被选择性重吸收,钾、氢、氨和一些药物或毒物等则被排入肾肾小管液中,随机体代谢废物组成终尿被排出体外。原尿在逆流倍增机制及抗利尿激素等作用下99%的水被重吸收,故正常人每日尿量约 1500ml。,生理功能(泌尿功能和分泌功能)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排泄代谢废物及毒物,同时通

2、过重吸收功能保留对机体有用物质,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及分泌内分泌激素,其结果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肾脏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羟化的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等,参与相应生理活动的调节。,肾脏的解剖结构,披膜 纤维囊 脂肪囊 肾筋膜 分前后两层,包绕肾 和肾上腺,肾实质和肾盂构成肾 皮质 肾单位(约有100万200万)肾小体和一条与其相连通的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和肾小囊。 髓质 髓质十几个锥体构成,锥体的尖端称为肾乳头,伸入肾小盏。每个乳头有许多乳头孔,为乳头管的开口,形成筛区,肾内形成的尿液由此进入肾小盏。,肾小管、肾小球

3、和肾小囊的解剖结构,皮质肾单位和远髓肾单位的差别,球旁细胞 球外系膜细胞 致密斑,肾小囊有两层,均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外层(壁层)与肾小管管壁相通,内层(脏层)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外面,内外两层上皮之间的腔隙称为囊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肾脏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主要从胸12至腰2(T12-L2)节段的脊髓侧角发出,其纤维经腹腔神经丛支配肾动脉(尤其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平滑肌)、肾小管和颗粒细胞。肾交感神经通过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素释放。肾的各种感受器可经肾神经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并从脊髓投射到中枢的不同部位。,肾脏的血液循环,肾动脉-肾段动脉

4、-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皮膜下毛细血管网,入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近髓肾单位血管球 皮质肾单位血管球,直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直小静脉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小叶间静脉 星型静脉,肾血液循环流程,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肾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的1/51/4,血流分布不均,皮质血供丰富,占94左右,髓质血供少,且越向内髓血供越少,这与皮脂主要完成滤过功能有关。 肾血液流经两次毛细血管,首先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然后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较低,有利于重吸收的进行。 肾血流量在动脉血压为80180mmHg范围内,通

5、过自身调节作用,基本维持稳定,这对保持肾小球滤过率的恒定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节 肾脏生成尿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相联系的环节,一、肾小球滤过的含义、结果和评价 含义: 肾小球滤过是指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的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滤入肾小囊形成超滤液(原尿)的功能,即肾脏清除代谢产物、毒物和体内过多的水分的功能。 结果: 形成原尿 评价: 肾脏滤过功能以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RF)来衡量,正常约为125ml/min.GFR受肾血流量、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及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等因素

6、的影响。肾功能不全可能是有关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因素发生改变的结果。,血浆、原尿和终尿的成分比较,(一)滤过膜的组成,毛细管内皮细胞 防止血细胞流过 50-100 nm,基膜 2-8 nm 主要滤过屏障,肾小囊上皮细胞 4-14 nm 裂隙膜是最后屏障,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 电学屏障,滤过膜的机械屏障,小于2nm中性化合物全滤过,2-4nm的化合物部分滤过,4nm的化合物不滤过,滤过膜的电学屏障,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主要为糖蛋白。这些带负电荷的物质排斥带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它们的滤过。肾在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就会导致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量比正常时

7、明显增加,从而出现蛋白尿。,不同的有效半径和带不同电荷对右旋糖酐滤过能力的作用,(二)肾小球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平均值为6.0kPa(45mmHg)(为主动脉平均压的40%左右);用微穿法还发现,由肾小球毛血管的入球端到出球端,血压下降不多,两端的血压几乎相等。 肾小囊内压与近曲小管内压力相近。囊内压为1.3kPa(10mmHg)。,有效滤过压,EFP=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

8、囊内压),图10-12,(三)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除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有影响外。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和肾血浆流量变化对肾小球滤过功能也有影响。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全身动脉血压如有改变,理应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 由于肾血流量具有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变动于80-180 mmHg范围内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人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但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将相应下降,于是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也减少。 当动脉血压降到40-50mmHg以下时,肾小球滤过率将降低到零,因而无尿

9、。 在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由于硬化而缩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明显降低,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少尿。,(2)囊内压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是比较稳定的。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都可使肾盂内压显著升高。此时囊内压也将升主,致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因此而减少。有些药物如果浓度太高,可在肾小管液的酸性班干部 析出结晶;某些疾病时溶血过多,血红蛋白过可堵塞肾小管,这些情况也会导致囊内压升高而影响肾小球滤过。,(3)血浆胶体渗透压 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很大变动。但若全身血浆蛋白的浓度明显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降低。此时有效滤过压将升高,

10、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增加。例如由静脉快速注入生理盐水时,肾小球滤过率将增加,其原因之一可能是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4)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有很大影响,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如果肾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就靠近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和滤过面积就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将随之增加。如果肾血流量进一步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就进一步减慢,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都达不到滤过平衡,全长都有滤过,肾小球滤过率就进一步增加。相反,肾血浆流量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加快,滤过平衡就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和滤过面积就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将

11、减少。 在严重缺氧、中毒性休克等病理情况下,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将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因而显著减少。,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是指其分 泌和重吸收作用。,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 血液的过程。,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12、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 =125ml/min60 24=180L/d 终尿量 =1-2L/d (=重吸收),重吸收的方式,方式 被动: Passive reabsorption 单纯扩散、渗透、易化扩散、溶剂拖曳(溶质随水分子一

13、起转运) 主动: Passive reabsorption 原发主动转运(H+泵、 Na+ - K+泵、钙泵等) 继发主动转运(Na+ -葡萄糖、 Na+ - 氨基酸、 K+-Na+-2Cl- 、同向 转 运;Na+ - H+ 、 Na+ - K+逆向转运) 途径 跨细胞转运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 如水分子和部分Na+、2Cl- 的重吸收。 肾小管各段对物质的转运水平: 近端小管约重吸收67%的Na+ 、 2Cl-、 K+、和水,85%的HCO3-、全 部的GS、AA、分泌H+ 。约有20%的Na+ 、 2Cl-、 K+等物质在髓襻被 重吸收。远曲小管,结合管重吸收约12%的Na+ 、 2Cl-

14、,分泌不同量的K+、 H+ ,管重吸收不同量的水。,(一)Na+的重吸收Na+重吸收机制 前半段:主动过程。 管腔膜:.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PO43-等同向偶联转运; . Na+与H+逆向偶联转运。 管周膜:Na+-K+泵。主动2/3,一、近曲小管中的物质转运Na+、Cl-、水的重吸收,后半段:被动过程。 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管两侧电位差Na+顺电位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被动1/3 Na+与H+逆向偶联转运。,X,X,同向转运,逆向转运,Na+泵泵出钠 细胞内带负电荷,电化学梯 度为动力,同,易化扩散 回到血液,(二)Cl-的重吸收 机制: 由于Na+、葡萄糖、

15、氨基酸等物质已在近曲小管的前半段主动重吸收后半段的管内外Cl-的浓度差(高2040%)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称细胞旁路途径)进入细胞间隙。 Cl- -HCO3-同向交换体 特点:被动重吸收;先于Na+被重吸收 伴随Na+与H+逆向偶联转运。,Cl-,HCO3,K+,Cl-,(三)H2O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 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细胞旁路途径; 跨细胞旁路途径。 重吸收特点: 类同Na+,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 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四)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1.重吸收的机制:被动过程。 2.重吸收的特点:,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或H+泵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 (碳酸酐酶的抑制剂为乙酰唑氨),H+泵,(五)K+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入血,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K+重吸收的机制:主动过程(尚不清楚)。 K+管内 K+管外140,(4mol/L),(150mol/L),是逆浓度差进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