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13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624685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13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13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13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13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13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_第13题含答案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第第 1313 题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 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 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 杀怀公于高梁。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

2、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 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 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 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 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 国君而仇匹夫,惧者其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晋侯赏从

3、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 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 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 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 【注】公子:指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 636 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郇(xn): 西周封国,后属晋,在今临猗境内。武宫:重耳的祖父晋武公的神庙。吕、郤:即瑕吕饴甥、郤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城之役/君命

4、/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 何其速也 B.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 何其速也 C.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 2 何其速也 D.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 何其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周代爵位之一,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诸等。西周

5、时称伯 的诸侯,多为小国之君。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因护驾有功升爵一级,从子爵改成伯爵。 B. 甲午,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合 称,与干支纪年法不同,纪日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记日序,六十天为一周期。 C. 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后来也用于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泛称。古汉族自称华夏, 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示与华夏族相区别。 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稷原本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后被尊奉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周礼记 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宗庙设于王宫之左,分别代表土地和血缘,同为国家象征。

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耳回国途中,到达黄河岸边,阻止子犯离去,投璧盟誓,表现了君臣同心的决心。 B. 重耳回到国内后,仍历经波折,直至派人在高梁杀死晋怀公,才终于登上晋国君位。 C. 重耳在吕、郤的祸乱中,首先得到寺人披告密,后又借秦伯之手诱杀了瑕甥、郤芮。 D. 重耳对敌人、故人虽然有嫌隙,但能善纳良言,及时改过;对介子推更是心怀愧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2)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 答案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

7、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握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君”“女”“余”“狄君” “渭滨”;然后把握固定句式“何其也”;最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女”同“汝”,意思是“你” ,“女即至”,“女”是主语,谓语是“至”,故应从“女”前面断开,排除 AC 两项;“女为惠公来”的 目的是“杀余”,“杀”的宾语是“余”,如果断成“杀余命”,意思就是“谋杀我的命”,这就于理不合, “命”是动词,意思是“命令”,“命”的对象是“女”,故“命”应与“女”放在一起,排除 B 项。 2.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B 项,“与干支纪年法不同”错误;干支是天干“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8、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纪日法与干支纪年法相同。 3.B【解析】B 项,“直至派人在高梁杀死晋怀公,才终于登上晋国君位”错误;事件顺序颠倒,从文中来 看,文章第三段原句是“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意思是“丁未日,重耳在晋武公的神 庙中接受群臣朝见。戊申,重耳派人在高梁杀死了晋怀公”,由此可以知道,重耳先登上晋国君位,再派人 在高梁杀死晋怀公。 4.(1)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必定已懂得了为君之道;执行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 国君所憎恶的人,只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就尽多大的力量)。(其,必定、一定;无二,没有二心;恶,憎 恶的人;“唯力是视”倒装句) (2)晋文公

9、派人寻找他没有找到。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这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求,寻找;第二个“以”后省略宾语;志,记下、记住;旌,表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1) “入”,返国;“其”,必定、一定;“知”,懂得;“无 二”,没有二心;“恶”,形容词做名词,憎恶的人;“唯力是视”是倒装句,应为“唯视力”,意思是 “只看自己的力量”。(2) “求”,寻找;“以为”,把作为;“以志吾过”,“以”后省略宾语 “之”,应为“以之志吾过”;“志”,记下、记住;“旌”,表彰。 【参考译文】 二十四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回晋国。 到达黄河岸边,子犯把玉璧还

10、给公子,说:“下臣背着马笼头牵着马缰绳跟随您在天下巡行,下臣的罪 过很多,下臣自己尚且知道,何况您呢?请您让我从这里离开吧。”公子说:“如果不与舅父同一条心,有 这河神作证。”说完,他把玉璧扔到了黄河里。 重耳等一行渡过黄河,包围了令狐,进入桑泉,占取了臼衰。二月的甲午日,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秦穆公派遣公子絷到晋国军队里去交涉。晋军退走,驻扎在郇地。辛丑日,狐偃和秦国、晋国的大夫在郇地 结盟。壬寅日,公子重耳到达晋国军队里。丙午日,重耳进入曲沃。丁未日,重耳在晋武公的神庙中接受群 臣朝见。戊申,重耳派人在高梁杀死了晋怀公。 4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重耳的迫害,准备焚烧晋文公的宫室并杀死文公。

11、宦官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责备 他,并且拒绝接见他,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一天后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 君在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隔了两晚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为 什么来得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衣袖还在,你还是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 必定已懂得了为君之道;执行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只看自己有多 大的力量(就尽多大的力量)。蒲人、狄人,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 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为相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

12、何必辱蒙 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难道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 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三月,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 室起火。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就逃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骗杀死了他们。 当初,晋文公有个侍臣名叫头须,是专门保管财物的。当晋文公出逃,头须私藏了财物潜逃,把这些财 物都用来谋求接纳晋文公回国。等到晋文公回来,头须入宫求见。晋文公以正在洗头推托。头须对仆人说: “洗头心向下,心向下,意图就错了,我不被接见就是当然的了。留下者守护社稷,随从者拉马执绳,这也 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身

13、为国君而仇视百姓,害怕的人就多了。”仆人把这些话告诉晋文 公,晋文公立即接见了他。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为自己争取俸禄,禄位也没有赏赐到他身上。介之推的母亲说: “为什么不也去求赏?这样苦死了,又能怨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法,罪过就更大了。 而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你的想法),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 “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只不过是去求显达罢了。”他母亲说:“你能 够这样吗?我和你一起去隐居。”于是就隐居直到死。晋文公派人寻找他没有找到。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这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