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6-逢入京使、夜书所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83566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6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诵读6-逢入京使、夜书所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诵读6-逢入京使、夜书所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诵读6-逢入京使、夜书所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诵读6-逢入京使、夜书所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诵读6-逢入京使、夜书所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诵读6-逢入京使、夜书所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诵读6-逢入京使、夜书所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逢入京使 唐岑参,岑参(cn shn),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岑参赴安西,充任节度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而这首诗便是在西行途中所作。 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作者简介,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漫漫

2、: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托。 传语:捎口信,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故园东望路漫漫” 此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

3、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双袖龙钟泪不干”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 ,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马上相逢无纸笔” “ 逢 ”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又没有纸笔 ,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最后一句诗,简单,干净,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在赴边途中的一个生活场景:

4、旅途劳顿,边地荒远,正好碰到一个返回京都的使者,立马而谈,互叙寒暖,诗人于是请他捎个平安的口信回长安。,这首诗他一方面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作者简介,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

5、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 萧萧:风声。 知:料想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

6、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