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总论1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82009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总论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药理学总论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药理学总论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药理学总论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药理学总论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总论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总论1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理学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定义: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理作用、作用原理、不良反应、适应症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定义: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理学任务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药与毒物, 药物滥用, 药原性疾病。 药品开发及基础研究 与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相互促进。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实验治疗学方法 临床药理学方法,药物学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传统本草学阶段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公元1世纪前后著成的,书中记载了动物、植物、矿物药365种,其

2、中有不少药物沿用至今,如大黄导泻、麻黄治喘等。 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全书共收载药物884种。 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52卷,约190万字,共收载药物1892种,已译成英、日、朝、德、法、俄、拉丁等7种文字 近代药理学阶段 1803年德国药剂师F.W.Serturner (1783-1841) 从罂粟中分离出吗啡。 现代药理学阶段 1940年英国H.W.Florey提取出了青霉素。,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基本作用:调节靶器官功能: 兴奋(excitation):机体功能活动增强或提高 抑制(inhibi

3、tion):机体的功能活动减弱或降低 作用方式:直接和间接;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特异性(specificty)和选择性(selectivity) 特异性:化学反应的专一性, 选择性:药理效应的专一性。,药物作用的结果(两重性)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指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对因治疗(etiological)消除原发病因,又叫治本。 对症治疗(symtomatic)改善疾病病症,又叫治标。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原则。,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指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 1)副作用(sid

4、e effect): 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的原因与药物的选择性不高或作用范围广泛有关。 问:副作用可否预知?能否避免?,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用药剂量不当(过大、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产生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而迅速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 慢性毒性反应: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特殊毒性反应:三致反应(致突变、致癌、致畸) 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应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疗程。,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or after effect)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

5、action)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特点:免疫反应 与剂量无关 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药理性拮抗药无效 致敏物:药物 代谢产物 杂质 问:怎样减少变态反应发生?,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耐受性(tolerance)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剂量方可保持原有药物效应,称为耐受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反复用药后导致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依赖性(dependence)和药物滥用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 称心理依赖性 。(难以克制的“觅药行为” ) 躯体依赖性(physi

6、cal dependence)称生理依赖性,也称成瘾性。(戒断症状(戒断综合征) ) 药物滥用,药物的量-效关系,药物的量效关系 指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 剂量的概念 无效量(1) 最小有效量(2) 有效量(3) 治疗量或常用量(4) 极量(5) 最小中毒量(6)和中毒量(7) 最小致死量(8)和致死量(9),药物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效应,浓度,量反应和质反应 量反应量效关系: 图形特点 注意50%最大反应效应点。,质反应量效关系:全或无 图形特点 累加量效曲线,量-效关系药效学参数,效能(efficacy) 效价强度(potency),安全性评价指标 治疗指数(T

7、herapeutic Index, TI)=LD50/ED50 安全范围 ED95 LD5之间的距离 可靠安全指数 =LD1/ED99,药物的作用机制,理化性质 参与或干扰细胞的代谢 影响酶的活性 影响机体生理物质的合成、释放与转运 影响离子通道 影响核酸代谢 影响免疫机制 作用于受体,药物与受体,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特定受体相关。 受体(receptor) 定义 特点:立体特异性、高效性(灵敏性)、饱和性、多样性、可逆性、可调性。 配体(ligand) 内源性和外源性,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结合方式 通过分子间化学键与受体结合。 氢键、离子键、分子间引力易解离。 共价键结合牢固,不易解离。

8、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条件 亲和力(affinity)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KD平衡解离常数(单位 mol/L)其值等于产生最大效应(Emax)一半时的药物浓度; KD越大,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越小 pD2 = -KD亲和力指数 pD2越大,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越大 内在活性(intrinsic)或效应力(efficacy) 药物结合后发挥效应的能力。,受体理论 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该学说认为,受体只有于 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 两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 A(激动剂) B(拮抗剂)R(受体静息态)R*(受

9、体活化态) AR*AR*生理效应(激动) BR BR 无效应(拮抗) R(受体静息态)与R*(受体活化态)保持平衡并可相互转化。,与受体结合药物的分类 激动药(agonist)既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的效应力。 拮抗药(antagonist)既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效应力。 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结合可逆 拮抗参数pA2: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结合相对不可逆 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有较强亲和力,较弱效应力。,受体类型: G-蛋白偶联受体 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有酪氨酸激酶受体 细胞内受体

10、 细胞内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细胞外信使物质(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与膜表面受体结合 离子通透、酶活性改变。 第二信使-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将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后传给效应器效应。(cAMP、cGMP 、肌醇磷脂、钙离子等),受体调节(receptor regulation) 受体增敏:受体数目增多、亲和力增大或效应力增强的现象。如长期使用拮抗药,体内受体数目增多、敏感性增强,反应性增强,是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出现撤药反应或反跳现象的原因之一。 受体脱敏:长期使用激动药,组织细胞对激动药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的现象,也称向下调节。是药效降低,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D

11、+R DR E RT=R+DR 代入,D = 0 E = 0 D KD E=Emax E=1/2Emax时 KD = D,竞争性拮抗,激动药,竞争性拮抗药+激动药,LogC,激动药Emax 不变 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 (亲和力下降、内在活性不变) 评价参数: pA2,非竞争性拮抗药,LogC,Emax 下降 曲线右移 (亲和力、内在活性下降),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Transport)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滤过: 简单扩散: (脂溶扩散)绝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被动转运 特点

12、:顺差(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不耗能、无饱和性和竞争性。 影响因素: 药物方面(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 转运环境方面(转运面积、血流、pH); pH和pKa对药物转运影响 弱酸:pH-pKa=log(A-/HA) 弱碱:pKa-pH=log(BH+/B) 总结1:呈分子状态易转运。 总结2:酸酸碱碱,呈分子状态多,易转运。 常见类型: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少数药物或部位 低高,耗能,需载体,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 易化扩散: 高低,不耗能,需载体,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abs

13、orption) 1.定义 2.影响因素: 1)影响转运的上述因素; 2)给药途径; 3)制剂 3.评价参数: 1)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定义: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量和速度。 表示法:F=(A/D)100%; F=(po等量药物AUC/iv等量药物的AUC)100%绝对生物利用度; F=(等量受试药AUC/等量标准药AUC) 100%相对生物利用度; 3)达峰时间(tmax)和达峰浓度(Cmax),分布(Distribution),定义:药物从血循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因素: 影响转运

14、的上述因素; 组织器官血流量和组织亲和力 药物首先进入血流量大、亲和力高的组织,然后再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主:白蛋白;结果:暂时失活,储库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 特殊屏障:主: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评价参数:表观分布容积(Vd)=A/C0,代谢(Biotransformation),定义 转化场所:肝 主要步骤 :I型:氧化、还原、水解 II型:结合 生物转化解毒或灭活 主要酶: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特点:专一性低, 活性有限, 个体差异大, 可被诱导和抑制。 常见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因、利福平、乙醇 常见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排泄(Ex

15、cretion),定义:原形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器官:肾、肝胆、肺、乳汁、皮肤等 肾排泄: 影响因素: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肾小管分泌 重吸收规律:遵循一般吸收规律 药物主动分泌:泌酸和泌碱通道 青霉素与丙磺舒 其他途径:胆道、乳汁,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时-量关系 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峰值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 达峰时间(peak time,Tmax) 药-时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药物消除动力学,瞬时血药浓度衰减规律:dC/dt=-k.Cn,k=ke 消除方式: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16、 kinetics) dC/dt=-k.C1=-k.C; Ct=C0-k.t/2.303 T1/2=0.693/k 特点:恒比消除、 Ct与t呈直线、大多数药物在机体消除能力内、半衰期(T1/2) 恒定 见图,一级动力学消除的时量曲线,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 dC/dt=-k.C0=-k,Ct=C0-K.t 特点: 恒量消除 半衰期不定 血药浓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少数药物在超过机体消除能力的消除方式,零级动力学消除 时量曲线,药动学基本参数,半衰期(half-life,t1/2) 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意义: 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5个t1/2) 预测药物基本消除时间;(5个t1/2) 可用于计算血药浓度、作用维持时间、给药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