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574562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39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河南省信阳一中河南省信阳一中 2019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 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 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

2、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 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 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 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记郊特牲称,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 所谓“尊其义” ,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 代圣贤,反

3、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 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 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 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 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 会等学说,能为

4、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 “损益” ,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 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 2 -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 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 融礼入法、

5、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 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 ,可 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 ,使人们“徙善 远罪” ,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 共荣的良好关系。 B. 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

6、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 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 礼仪之邦。 D. 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 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 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 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 “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

7、“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 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 拓展。 D.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 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 ,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 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 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 ,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 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 融礼入法、礼法

8、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 3 - 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 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 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 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强加因果, “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

9、、化 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错误。根据原文第段“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 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 ,可知诸民族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 其原因。B 项张冠李戴, “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错误。根据原文第段“坚持知礼行礼、知行 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可知并不是“这一特点”而是“坚持知礼行礼、 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D 项以偏概全, “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错误。根据原文第段可知这种儒家礼制观只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确。故答案为 C。 【2 题

10、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无中生有, “正反对比论证”错误,综合全文 可知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故答案为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

11、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 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 项夸大其词, “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 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错误。根据原文第段“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可知选 项夸大其词。故答案为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 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只强

12、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 - 4 - 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 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隧 道 符浩勇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

13、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道并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 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 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他听说,筑路工 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 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

14、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去,看见一位打 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 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了你还有你妈 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少妇故作嗔怪 地回答了小男

15、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听妈妈的话,我 没有乱闯过马路。 - 5 -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意,挪到车边打 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

16、?”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落的是空空的草 篓 (选自 2018 年 3 期小说选刊 ,有改动)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情,举重若轻,发人深 思。 B. 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 ,貌似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 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 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 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5. 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