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574341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含答案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下学期艺术班第一次模拟检测卷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元恶大憝(du,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和“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

2、上下也”可知西周时期强调孝和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伦理,故答案选B。孔子首先提出以仁、礼为核心,包括孝悌、忠恕、智、信、勇、义等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初步建立起儒家的伦理学说,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排除C;题干没有提及分封制,排除D。2.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法制遭到破坏B. 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 县的面积比郡大D. 郡县行政组织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

3、大夫受郡”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的管理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郡县行政组织出现,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等级秩序消失,而是强调郡县行政组织出现,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县的面积比郡大,而是强调郡县行政组织出现,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3.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帝”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花蒂的象形。这象征着殷商种族绵延不绝的本源;其二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最后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这反映了在商代A. 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国家B. 将祖先与神的崇拜相结合C.

4、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D. 提出了“君权神授”理论【答案】B【解析】把天神作为本宗族的本根,表明商王室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神,他们是神的后裔,故选B;当时我国没有宗教,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理论,排除D。4.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B. 殷峤为西河郡长官C. 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D. 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答案】C【解析】由大唐创业起居注可知唐高祖命李建成、李世民攻克了西河;旧唐书卷五十八则说是“隐太子攻克西河”,即李建成为主帅攻克了西河;资治通鉴则说是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攻打西河;旧唐书卷

5、六十四则是说高祖派李建成引兵攻打西河,最终战胜。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知道,C是四段材料中共有的信息,故选C;A只在两个旧唐书的材料中能体现出来,故排除;B不符合任何一段材料,故排除;在几段材料里面都没有说单单是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故D不符合题意。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历史研究需要从若干个相同或者不同类的史料中找出其共性的东西,从而确定史料的真伪。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这一题一定要根据几个文字材料的大意找出其共同之处,就是可以推论出的史实了。根据这一方法,则知道应该是C符合题意。5.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

6、管,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管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据此可知A. 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巨大B.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C. 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压制D. 官营手工业工艺传承的封闭【答案】B【解析】根据“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说明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设置官职直接经营,故B正确,A、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工艺传承的封闭”,排除D。6.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

7、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是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而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可知是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综合材料可知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题干没与体现神权政治、血缘政治,排除AB;中国

8、古代不是城邦国家,排除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

9、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8.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一名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说道:“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这能反映当时A. 明政府已放松了海禁政策B. 中国对外贸易超过了前代C. 中国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D. 明代存在着严重的“银荒“【答案

10、】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说明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很受欢迎,从侧面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C正确。明朝政府并未放松海禁政策,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材料中的资料只有1587年一个时间,没有与其他时期对比,排除B。材料中不能找到关于“银荒”的信息,排除D。9.朱元璋主持的皇明祖训中写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或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这反映了明初政府A. 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B. 主张平等对待世界各国C. 希望建立平等外交D. 已有强

11、烈的忧患意识【答案】A【解析】“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信息说明明朝政府对于边境地区的国家并不了解,从言语上可见对其歧视,体现出明朝天朝上国的思想,故A正确;中平等不符合材料“我兴兵轻伐”信息;中平等不符合题意;中忧患意识不符合当时明朝政府的心态。10.廷议是明朝六部官员集体议事的制度,廷议内容广泛而重大,参与人员较多,为皇帝提出决策方案,对已经拟定的皇帝诏书,六部官员还拥有审查和复奏权。廷议制度从朝廷决策的角度看A. 行使了宰相机构的决策权B. 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C. 开启了中央决策程序化进程D. 皇帝被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答案】B【解析】:

12、宰相机构并没有决策权,A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央决策的程序过程,C的说法与材料不相符,可排除;D项的说法明显错误。所以本题选B。【点睛】: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这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也使得六部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了。廷议要求众多的部门和官员参与,不仅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还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11. 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陵大,以贱妨贵,尊卑倒置,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下列说法,符合雍正观点的是A. 清代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B. 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C. 传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D. 明清时期,理

13、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陵大,以贱妨贵,尊卑倒置,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等信息可知,雍正借助三纲五常来维护专制统治,B正确;A项史实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传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排除C;明清时期,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所以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三纲五常12.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学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14、A. 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B. 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C. 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D. 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因此使得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得到缓解,故D项正确;AB两项北方朝廷政治清明和重用汉人与史实不符;虽然有王景治理黄河,水利发达有些夸大,故C项排除。13.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B. 诸侯注重人

15、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C.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 越王认识到人口与富国强兵的关系【答案】D【解析】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14.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未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 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 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可知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故A项正确;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