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习题1-8章-单凤儒(附答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63840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基础》习题1-8章-单凤儒(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管理学基础》习题1-8章-单凤儒(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管理学基础》习题1-8章-单凤儒(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管理学基础》习题1-8章-单凤儒(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管理学基础》习题1-8章-单凤儒(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基础》习题1-8章-单凤儒(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基础》习题1-8章-单凤儒(附答案).doc(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学基础试题库一、速测题(填空题)第1章 管理系统*1.1管理的必然性。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是社会的重要机能,已经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1.2管理定义的多种表述、强调管理的作业过程,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过程。强调管理的核心环节,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把事办妥。强调管理者的个人作用,认为管理就是领导。强调管理的本质,认为管理就是 协调 。*1.3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为有效实现目标,通过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所进行的社会经济活动。*1.5管理既是科学又

2、是艺术。艺术重于科学,实践重于理论。管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抽象反映管理是科学;管理是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创造性活动管理是艺术。*1.6管理系统的构成、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环境。1.7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工作。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的工作过程。领导;管理者指挥、激励下属,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控制;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工作。高层管理者更侧重计划职能;中基层管理者更侧重领导职能。*1.9管理者的分类、按管理层次,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可分为综合管理者和职能管

3、理者;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可分为直线管理人员与参谋管理人员。*1.10管理者的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管理技能。基本素质、政治与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管理者的四大核心技能、技术技能,指管理者掌握与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人际技能,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管理在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行政技能,这是指管理者提高权威,组织资源,协调活动的一种行政性能力。不同层次管理者对管理技能需要的差异性、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概念技能;而基层管理者更重视技术技能。中层管理需要重点掌握人际技能。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是创新。*1.11管理对象包括各类社会组

4、织及其构成要素与职能活动。组织的资源与要素包括、人员;资金;物质设备;时间;信息*1.12管理环境的分类: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1.13管理与环境的关系、对应关系;交换关系;影响关系。环境管理、了解与认识环境。分析与评估环境。能动地适应环境。1.14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的构成、管理机制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管理机制在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1.15动力机制是指管理系统动力的产生与作用的机制。由以下三方面构成、利益驱动、政令推动、社会心理推动1.16约束机制是指

5、对管理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包括权力约束、利益约束、责任约束、社会心理约束*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社会学心理学方法。第2章 管理思想2.1泰罗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科学挑选与培训工人; 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实行“例外原则”; 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2.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其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为、 重点研究企业全面经营管理问题; 企业的经营活动; 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一般原则; 管理者的素质与训练。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贡献有、梅奥

6、认为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进入5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出现了一种分散化的趋势、“热带丛林”,形成了诸多的学派。进入6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研究又出现一种集中化的趋势,先后提出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管理出现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思想、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2.3现代管理学派包括、管理科学学派(利用计算机与数学工具,进行量化决策;管理过程学派或称管理程序学派(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过程及其功能);经验学派(关注的是管理

7、者的实际管理经验);行为科学学派(研究人类行为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系统管理学派(力求对所有管理理论兼容并蓄); 权变理论学派(依据环境变化灵活管理)。*2.4最新管理主要有以下理论、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企业文化(强调管理中的“软”因素);战略管理理论(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组织再造理论(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运营方式);学习型组织理论(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2.9组织文化的结构、物质(行为)文化层(表层); 制度文化层(中间层),其中又包括硬(显)制度和软(隐)制度两种类型; 精神文化层(核心层)。*2.10组织文化的功能有、

8、导向功能; 凝聚功能; 激励功能; 约束功能; 辐射功能。组织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行为)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建设的阶段、识别与规划阶段;培育与强化阶段;确立与巩固阶段;变革与发展阶段。*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正面灌输法、规范法、激励法、示范法、感染法、暗示法、实践法。第3章 计划职能*通过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是要找出企业经营的机会,发现威胁;通过内部环境的分析,要找出优势,发现劣势。*产业环境的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法中的五种竞争力、新加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接近程度;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现有企业的竞争。*分析企业的内部经营环境的基本内容、分析经营的各种

9、营运范畴;分析企业制度与组织结构;分析企业的文化因素。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模型与方法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领域与环节构成的,主要包括两类、基本活动;支援活动。*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质量;效率;创新;顾客。*建立竞争优势的策略。成本领先策略;产品差异化策略;专一化策略。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程序、第一阶段、发现问题。明确标准;建立高效的环境扫瞄系统;确定是否出现差异;对问题进行客观、全面、准确描述。第二阶段、界定问题。确定管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与深层根源;第三阶段、解决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工作目标;激发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意;制定解决问题可行方案。将方案付诸实

10、施,并进行跟踪控制。3.2创造力的来源、 创新精神; 知识 经验 技能; 创造方法;勤奋工作。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 激励; 环境。*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发散型思维。收束型思维。灵感思维。3.3创造性思维。循规思维是指严格遵循逻辑规律的思维;越轨思维是指突破逻辑思维规律的一种特殊思维。创新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越轨思维。3.4管理中的创造技法有、寻异;综合;分解;折中;换元;重组;移植;逆寻。*3.9决策的类型、按自然状态的确定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3.10决策的程序是、 调查与分析; 设计备选方案; 选择决策方案; 审查与反馈。定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认知冲突法;

11、征询法;电子头脑风暴法 。3.11平衡分析模型(要求会计算)盈亏平衡点产(销)量(Q)=C/(P-V),目标利润产(销)量(Q)=(C+B)/(P-V)盈亏平衡点销售额(R)=C/(1-V/P),目标利润销售额(R)=(C+B)/(1-V/P)3.13决策树法(要求会计算)。借助决策树图形进行决策、 从左向右画出决策树图形; 计算各种状态下的期望值; 选择最佳方案。*3.14不确定型决策准则(要求会计算)、 乐观法(大中取大);悲观法(小中取大); 平均法(等概率法); 后悔值法(最大后悔值中取最小)完整的目标概念应包括、目标既要有目标项目,又要有达到标准。目标是质与量的统一。目标是有时间维的

12、。目标体系:组织体系纵向上的目标结构。组织体系横向上的目标结构。目标多元化与目标次序。制定目标的原则、明确性原则。先进合理原则。可行性原则。定量化原则。*企业三种基本计划类型:战略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和作业计划。计划书基本框架模式主要内容结构为、内外环境分析;确定企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要求、途径、措施等;资源配置方案计划书的专案(问题)框架模式主要内容结构为、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界定;分析主客观条件,确定未来行动的目标;制定对策与措施。第4章 组织职能4.3组织职能的基本原则、 目标任务原则; 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集权分权相结合原则;

13、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制衡原则; 精简高效原则*4.4部门划分应该遵循(1)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原则;(2)专业化原则;(3)满足社会心理需要原则。*4.5部门划分的方法、 按人数划分部门; 按时间划分部门; 按职能划分部门; 按产品划分部门; 按区域划分部门; 按工艺过程划分部门。4.8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有、 直线制,是指没有职能机构,从最高管理层到最基层,实行直线垂直领导,这种组织结构比较适用于小型企业; 职能制,是指设置若干职能部门,并都有权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向下级下达命令;直线职能制,是指既设置纵向的直线的指挥系统,又设置横向的职能管理系统,以前者为主体的管理组织,

14、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既保证组织的统一指挥,又加强了专业化管理,缺点是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关系难协调; 事业部制,是指在直线职能制框架基础上,设置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事业部,在总公司领导下,统一政策,分散经营,是一种分权化体制。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发挥事业部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适应市场;公司高层可以集中思考战略问题;有利于培养综合管理人员,其缺点在于存在分权带来的不足、即指挥不灵,机构重叠;对管理者要求高; 矩阵制,是由按职能划分的纵向指挥系统与按产品、项目组成的横向系统结合而成的组织。优点在于纵横结合,有利于配合;人员组合富有弹性。缺点在于破坏了命令统一原则。*4.15组织制度规范的类型、 组织的

15、基本制度; 组织的管理制度;组织的技术与业务规范; 组织中个人行为规范。企业专项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该项管理工作的目的、地位与意义;做好该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与原则;开展该项管理工作的依据和采集信息的渠道;该项管理工作的范围与内容;管理工作的具体程序、方法与手段;该项管理工作完成的时限与达到的标准;该项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者与相关部门;该项管理与其他专项管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方式等。部门(岗位)责任制主要包括的内容、各部门或工作岗位(个人)的工作范围、工作目标与标准、职责与职权、工作标准、工作绩效与奖惩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人力资源的取得、配置、利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行为。*4.2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人员选聘; 人员组合; 人力资源开发。4.22管理者招聘的途径有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确定选聘途径的依据、(1)职务的性质;(2)企业经营状况;(3)内部人员的素质。人员分工的要领、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