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幻灯片讲课专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62391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幻灯片讲课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幻灯片讲课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幻灯片讲课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幻灯片讲课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幻灯片讲课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幻灯片讲课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幻灯片讲课专用(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

2、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派生物质。 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哲学。 (2)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哲学,它

3、有两种形式:休谟式不可知论和康德式不可知论。,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 最初的原意及运用者: 谈话、辩论、论战,苏格拉底。 今天的含义及奠基人: 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皆流,无物常住”,“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2)形而上学,词源:最初是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书名的翻译。源于易经 .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今天的含义及代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芝诺:“飞矢不动”。,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客观实

4、在性,1、什么是物质 (1)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某一种或几种具体形态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所有物质都是原子组成的,物质就是原子。,(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A、客观实在性 B、独立性、根源性。C、可知性。,2、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依次经历了无生命物

5、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几个阶段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导致了语言这一思维和交流工具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转变为人脑并日益完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动物心理 人类意识 以感性形式出现 能以抽象概念形式出现 不含自我意识 包含了自我意识 没有也不需要语言 离不开语言 反映能力是遗传的 借助物质载体代代相传,(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物质器官的关系 基础) 第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

6、二、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反映对象),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可以看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 2、什么是意识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 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 4、社会的物质性 5、结论和方法论意义,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

7、哲学史上有一元论与二元论、多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反之是形而上学) 运动离不开物质(反之是唯心主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观点:离开运动

8、讲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离开静止讲运动,将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运动、静止的物质性,运动、静止与物质的不可分割说明了运动、静止的物质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1)时间、空间的含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A、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B、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空间,(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实证:1971年,美国人凯汀、海弗尔,分两架飞

9、机运载原子钟50小时。,向东:1660公里+960公里=2620公里/小时 结果慢400亿分之一秒 向西:1660公里960公里=700公里/小时 结果快2750亿分之一秒,(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5)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4、社会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及根源 错误:它们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根源: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0、,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

11、性 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 4、社会的物质性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 (1)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

12、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

13、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2、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普遍性和

14、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什么是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

15、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方面含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

16、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把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 当前在实践中,尤其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