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62269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义】,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脊椎骨质增生所致邻近组织(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受累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也可称为颈椎综合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病因】,一、颈椎间盘 二、椎体骨刺形成 三、椎间关节与钩椎关节 四、韧带,【分型与发病机制】,一、颈型颈椎病 颈性颈椎病也称局部性颈椎病,是指具有头、颈、肩臂疼痛和相应压痛点,而X片上没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手指患麻、肌肉萎缩等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各种劳损性因素导致肌肉痉挛、疲劳或肌力不协调,造成颈椎生理弧度改变,颈椎关节囊和韧带的松弛,颈椎小关节失稳和颈神经根背支及副神经等

2、的刺激而发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退行改变的椎间盘侧后方突出以及椎体、钩椎关节和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而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的疼痛、麻木、活动受限和上肢无力为主的症候群。,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退变、引起脊柱不稳,椎体及钩椎关节发生骨刺,进而而使椎间孔变小。在颈部活动时,侧方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刺可刺激或压迫同侧的椎动脉及其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血管腔变小,血流发生障碍,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如果双侧均有骨刺及突出的椎间盘,在颈部活动时,可使双侧椎动脉发生完全一时性阻塞,则患者可出现猝倒。若为血管硬化的老年人则更易出现椎动脉

3、型颈椎病。,三、椎动脉型颈椎病,退行性的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椎体滑移等原因对脊髓的直接压迫;或者由于交感神经的刺激,导致脊髓血管痉挛等因素造成的脊髓变性甚至坏死,并由此引起以肢体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症状和体征。早起患者,脊髓发生功能性血循环障碍,减压后脊髓功能尚可恢复;若脊髓发生变性,无论手术与否,脊髓功能难于恢复。,四、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的退行性变造成的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刺激,而出现眩晕、头痛、视力障碍、耳鸣等交感神经受刺激的临场症状和体征。实际上交感神经受刺激不是单独存在的,颈椎的退变,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小关节错位,椎间不稳,钩椎关节及椎体的骨赘

4、等造成创伤性反应都可引起椎动脉、硬脊膜、后纵韧带、关节囊等部位交感神经末梢的刺激和压迫,通过脊髓或脑-脊髓反射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一、颈型颈椎病 临床上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少数人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常诉说不知把头部放在什么位置为好,症状常于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早期可有头颈、肩背部疼痛,有时疼痛剧烈。不敢触碰颈肩部,触压则痛,约有半数病人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和躯干一同转动。颈项部肌肉可有痉挛,有明显的压痛。急性期过后常常感到颈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诉颈部易于疲劳。不能持

5、久看书、看电视等;有时可感头痛,后枕部疼痛,或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或活动时颈部出现响声,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胀麻。,(1)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 疼痛为根性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期病人活动头颈部可以引起颈、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间痛重,影响休息。少数病人为防止触碰颈部加重症状,用手保护患部。对急性发病病人,需注意检查是否为颈椎间盘突出病变。慢性发病病人多感颈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部分病人患肢可呈现肿胀,皮肤呈暗红或苍白色。风寒及劳损可为发病的诱因,部分病人无明显诱因而逐渐发病。臂

6、丛神经根部不同病变部位引起不同的疼痛区:颈5神经根病变其疼痛区为三角肌分布区,颈6神经根病变,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桡侧及拇指放射;颈7神经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后方向中指放射;颈7和胸1神经根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内侧向无名指、小指放射;而胸襟的神经根病变引起上臂内侧疼痛。,二、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肌力减弱为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表现为病人持物时费力,部分病人持物时易脱落。肢体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经共同支配,单独神经受损表现为轻度肌力减弱,主要的神经根受累可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3)颈部肌肉紧张 颈椎病病人常有颈部发板的症状。颈神经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颈、肩部肌肉张力增高或痉挛。在急

7、性期,检查多可现病人后颈部一侧或双侧甩肉紧张,局部有压痛。,(2)肌力减弱,(1)眩晕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性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部分病人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

8、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阴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三、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部即感疼痛明显。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

9、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移位时出可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发头痛。,(2)头痛,(1)多发于中年以上,症状初期为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症状反复,同时呈进行性加重。 (2)脊髓型颈椎病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体征不明为单纯的下肢运动障碍者(如无力、发抖、腿软或易摔倒);有表现为单纯下肢感觉障碍者(如双足感觉异常、双下肢麻木)也有向时为感觉、运动障碍者。 (3)偏侧症状:出现于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如右臂发胀,同时有右腰、右下肢疼痛及肌肉震颤。 (4)交叉症状:出现于一侧和对侧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如侧上肢发麻而对侧下肢疼痛。,四、脊髓型颈椎病,(6)头部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 (7

10、)骶神经症状: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如龟头部感觉异常、尿频、尿急排尿不尽、腰腿酸软、排例无力或便秘等。,(5)四肢症状:出现于四肢的神经机能障碍,有表现为单纯感觉障碍者(如双足小趾及双手尺侧麻木);有短期内四肢陆续出现感觉、运动障碍者,如有一病人在长时间低头工作后,次日出现左手4、5指发麻,第三天出现右手4、5指发麻,第四、第五天感到双下肢麻木、无力、抬腿困难、步态不稳。,(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头部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但头部活动时这些症状并不加重。 面部症状: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目干涩、眼冒金星等症状。 心脏病症状:心跳加快、心律率乱、心前区

11、疼痛和血压升高。 周围血管症状:因为血管痉挛,肢体发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或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现象。还可见颈部、颜部和肢体麻木症状,但痛觉减退并非按神经节段分布。 出汗障碍:表现为多汗。这种现象可局限于一个肢体、头部、颈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或半侧身体。,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交感神经抑制也是迷走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等。,(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以缓解症状为目的。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牵引、针灸、理疗及封闭、按摩、药物及功能锻炼等。治疗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治疗】,牵引适应症:神经根型、交

12、感型、椎动脉型、早期脊髓型、脊髓造影无梗阻或仅部分梗阻者。 牵引方式:常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颌枕带牵引。牵引时一般头部前倾10-30左右,有时需用中立位或后伸位,或需调节牵引的角度使患者觉得舒适为宜。 牵引方法:持续牵引、间歇牵引、脉冲间歇牵引、悬吊牵引等。 平时一般常选择间歇牵引,常取坐位,牵引重量一般从3-4公斤开始,逐渐增至8-10公斤,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决定。一般可按体重的1/81/12计算,每次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2-3周为一疗程。,一、牵引,常用穴位: 1、颈型:风池、天柱、颈夹脊、阿是、肩井、天宗、落枕、颈痛穴(平衡针灸)。 2、神经根型:风池、颈夹脊、大杼、肩

13、井,肩贞、肩隅、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 3、椎动脉型: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率谷、大杼。 4、脊髓型: 单侧型:风池、风府、颈百劳、手五里、曲池、外关、合谷 四肢型:风池、颈百劳、肩隅、曲池、外关、合谷、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夹脊、环跳、殷门、委中、承山。 5、交感型: 五官型:风池、颈百劳、血压点、肝俞、肾俞。 心痛型:风池、颈百劳,血压点、身柱、陶道、心俞。,二、针灸,常用的包括TDP照射、中频脉冲电治疗,药物离子导入、石蜡疗法等。 痛点封闭:曲安奈德10-30毫克加1%利多卡因2-6毫升,作局部封闭。,三、理疗及封闭,病人取坐位或俯卧位,使颈部肌肉充分放

14、松,在颈后由上而下直至肩胛区,先作表面抚摩,然后作揉、揉捏,滚法数次,用拇指拨颈部两侧肌肉,再以双手搓颈部及肩胛部数次。并叩击肩胛区;拇指指针刺激风池、天宗、肩井、风门、大椎等穴。最后用揉捏和表面抚摩手法结束。每日治疗一次,每次约15分钟,手法不宜过重。 注意: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按摩手法治疗易加重病情,应慎用。,四、按摩,内服铁弹丸,每次6克,每日2次;或抗骨质增生丸,每次6克,每日2次,两种交叉使用。外贴活络膏。,五、药物治疗,1、调整睡姿与枕头:首先注意保持正确的睡姿,正确的睡姿应该是仰卧与左、右侧侧卧这三种姿势相互交替,避免长时间单一睡姿而导致人体生物力学结构失衡,俯卧或半俯卧(又称过度侧

15、卧)压迫心肺乳房并扭曲颈椎、压迫肩关节和臂神经应予避免。所以正确的枕头,应该能同时符合仰卧与侧卧的生理要求。人在仰卧时最佳的枕头高度为零,因为垫高头部必然导致屈颈(即低头),而低头有损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甚至可能导致颈椎生理曲度的反张(或称反弓),最佳的做法是在颈后部加垫一个高度适宜的小枕以托起颈椎,以保持颈椎的生理性前凸(前屈)。而侧卧时,由于面部到肩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垂直距离,为弥补这一距离,根据体型不同,应该使用12-25CM高的枕头,才能保持颈椎不产生侧向扭曲。,六、功能锻炼及自我保健,2、纠正工作中的不良体位:长时间低头工作者,应定时做抬头锻炼,亦可增加工作台面高度,尽量减少低头的幅度。长时间固定姿势工作者,也应定时活动颈部,锻炼增强颈背部肌肉。 3、增强肌肉锻炼:坐位或俯卧位,双上肢伸直并置于身后,双手十指交叉(交叉困难者亦可不交叉),双臂努力后伸,同时尽最大努力抬头(宜缓慢),将后颈部肌肉及双肩胛骨间肌肉尽力绷紧,持续10秒钟后停止并恢复正常体位,尽力放松绷紧的肌肉,休息10秒钟后再次进行上述锻炼,反复锻炼至感觉疲劳或微出汗时即可停止,不宜一次锻炼过度,每天可进行3-5次锻炼,此锻炼不应在站立位进行,以免万一因头晕而跌倒,经常进行此锻炼将有效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并强化相关肌肉强度,增强颈椎稳定性,颈椎骨结核、骨肿瘤、骨折患者等特殊疾病者禁止进行颈部锻炼。,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