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2)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60452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热镇痛抗炎药(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解热镇痛抗炎药(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解热镇痛抗炎药(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解热镇痛抗炎药(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解热镇痛抗炎药(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热镇痛抗炎药(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热镇痛抗炎药(2)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感冒常见 感冒的症状? 治疗药物有哪些?组成成份?(西药、中药) 何种情况时考虑用解热药?特别是儿童,教学要求,掌握:本类药的共同作用;水杨酸类(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熟悉: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特点;,了解: 本类药物作用与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的关系; 其他类吲哚美辛、布洛芬、吡罗昔康、塞来昔布、尼美舒利的作用特点。,概述,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其中大多数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

2、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发展简史,1828年,柳树皮,有效的糖苷类(水杨苷),经水解氧化得水杨酸; 1875年,发现水杨酸钠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 1898年,德国拜尔合成乙酰水杨酸(aspirin),开创NSAIDs发展的先河,1899年用于临床,一百多年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后,吡唑酮类、吲哚乙酸类、丙酸类和苯乙酸类等。,共同的机制与药理作用,解热作用 镇痛作用 抗炎作用 其他作用,NSAIDs,COX,膜磷脂,COX-1和COX-2的特性,NSAIDs对COX的选择性作用,对COX-1和COX-2作用的不同可能是其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不一致的原理: 对C

3、OX-1的抑制作用越强,导致的不良反应就越大; 对COX-2的抑制作用越强,其抗炎、镇痛效果就越显著。,感染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一、解热作用,作用特点: 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氯丙嗪,效应,抑制体温调节,解热,作用机制,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特点,低温环境:降温(可降发热、正常体温;环境温度越低,降温越显著) 高温环境:升温,只降发热体温 不降正常体温,用途,人工冬眠疗法(降温),治疗发热,解热镇痛药与氯丙嗪降温作用比较,NSAIDs,组织损伤、 炎症或过敏,致痛物质的生成和释放,PG,组织胺、缓激肽,致痛,感觉神经末梢,致 痛,致痛,(PGE1、PGE2、PGF2)

4、,痛觉增敏,(),解热镇痛药,二、镇痛作用,作用特点: 主要作用部位在外周;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以及痛经等慢性钝痛;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镇痛作用比较,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PG合成增加,非特异性致炎物质,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痛,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痛觉增敏,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三、抗炎作用,作用特点: 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确切(对乙酰氨基酚除外)。 对症治疗,无对因治疗(即:缓解症状,但不能阻止病程的发展或并发

5、症的发生)。,4、其他作用: 可抑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烷素A2(TXA2)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有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延缓角膜老化等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 机制除与抑制PGs的产生有关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等有关。,常见不良反应 : 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肝肾损害、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等。,1、按化学结构分: 水杨酸类 苯胺类 吲哚类 其他类 2、按药物对环氧酶作用的选择性分类: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选择性COX-2抑制药,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阿司匹林(aspirin) (乙酰水杨酸

6、acetylsalicylic acid) 代表药物,水杨酸类主要有: 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等。水杨酸钠因刺激性太大,仅供外用。,口服吸收迅速;弱有机酸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 肝脏代谢 以代谢产物的形式经肾脏排出 小剂量一级动力学消除 大剂量零级动力学消除 pH影响排泄:碱性尿液85%,酸性尿液5%;服用NaHCO3碱化尿液可加快排泄速度。,体内过程,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抗风湿作用强,较大剂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迅速确实。,解热镇痛疗效明显可靠,可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小剂量(50100mg/d):抑制血小板C

7、OX,使TXA2的合成减少,降低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 大剂量(100mg/d):抑制血管壁COX, 使PGI2的生成减少,反促进血栓的形成。 前列环素(PGI2)是血管扩张剂,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2、影响血小板功能,小剂量:可用于预防脑血栓及心肌梗塞。 用量不宜过大:(50-100mg),3、阿司匹林研究进展 老年性痴呆 糖尿病性心脏病 冠心病发作 预防消化系统癌症 :美国研究提示阿司匹林可降低直肠癌的病死率 预防抗生素所致的听力损害,1、瑞夷综合征(Reyes syndrome) 少见,严重,肝衰竭合并脑病 慎用:儿童伴病毒性感染 如:水痘、流行性感冒、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不良反

8、应:“姨为您扬名”,2、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共性:不合理滥用或用药疗程长; 直接刺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长期使用:胃黏膜损伤,包括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 服用:饭后服、肠溶片或同服抗酸药,3、凝血障碍 出血倾向多见 有凝血障碍或出血倾向的病人;术前、产前等不宜 预防:vitK,4、水杨酸反应(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导致 停药;服或静注NaHCO3,碱化尿液加速排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5、过敏反应 轻:阿司匹林哮喘(易诱发) 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重:过敏性休克 禁用于哮喘、荨麻疹、 鼻息肉患者,怎样诱发?,6、溶血 阿司匹林等绝大多数解热镇痛抗炎

9、药均可导致葡萄糖-6-磷酸盐脱氢酶 (G-6-PD)缺乏者溶血。 对乙酰氨基酚可能除外,又名醋氨酚、扑热息痛, 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几乎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短期用不良反应轻(对胃肠刺激少、过量可致肝坏死)。,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又名消炎痛,最强的COX抑制药之一。 有显著的抗炎、解热作用,仅对炎症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严重,一般不作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使用。,吲哚类: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brufen,异丁苯丙酸 )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近似阿司匹林; 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胃肠道反应轻

10、,不良反应少。,稀醇酸类:吡罗昔康 (piroxicam,又称炎痛喜康),对于PG合成酶有强大的抑制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痛风等; 用药剂量小,作用持续时间长。,塞来昔布 ( celecoxib),选择性的COX-2抑制药,可抑制PGI2合成; 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治疗,手术后镇痛、牙痛、痛经。 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和溃疡发生率均较其他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低。,新型,较高的选择性抑制COX-2; 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 近期报道:其用于儿童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发生。 2011年5月国家药监局下文禁止应用

11、于12岁以下的儿童。,尼美舒利 (nimesulide),扩展: 教材中介绍的药物均为口服药物,起效慢,临床中在急救高热致惊厥抽搐病人时,需应用注射剂,常用:,1、赖氨匹林: 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与阿司匹林相同,10岁以下流感、水痘患儿忌用,儿童慎用。 2、复方氨基比林: 只能肌内注射,禁止静脉注射 ; 可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是常用药物,目前应用的现状? 目前儿童安全用药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哪些药品是儿童退烧的安全首选药?,解热镇痛药应用的现状引发的思考,1.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作用机制是: A抑制白三烯的生成 B抑制阿片受体 C抑制PG的生物合成

12、D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E抑制中枢镇痛系统,C,A,2.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A.抑制环氧酶,减少TXA2的 B.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C.抑制凝血酶的形成 D.激活血浆中抗凝血酶 E抑制PG的合成,4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A水杨酸反应 B过敏反应 C水钠潴留 D凝血障碍 E . 胃肠道反应,C,5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A阿司匹林 B布洛芬 C吡罗昔康 D茶碱 E尼美舒利,A,7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特点是: A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 B降温时必须配以物理降温 C对锐痛无效,对炎性所致钝痛有效 D共同机制是抑制PG的合成和释放 E以上都不是,ACD,8如何避免阿司匹林诱发的胃溃疡: A饭后服用 B同服碳酸氢钠 C服用肠溶片 D与酸奶同服,ABC,9主要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是: A对乙酰氨基酚 B阿司匹林 C保泰松 D布洛芬,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