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预防与危害控制知识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59406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预防与危害控制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职业病预防与危害控制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职业病预防与危害控制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职业病预防与危害控制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职业病预防与危害控制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病预防与危害控制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预防与危害控制知识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职业危害控制,职业病的预防,工伤调查与认定,内容提要,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病概念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主要有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它职业病共十类115种疾病,职业病特点 1、病因明确。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 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

2、、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职业卫生基础知识,4,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病临床表现 职业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职业病通常指在一次或一个工作日内接触生产中有害因素而发病。慢性职业病是由于长期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所致。往往需要接触几个月,甚至数年后逐渐出现症状。职业因素引起的肿瘤,一般需要数十年的接触时间。,职业病病人待遇 1、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并对不适宜继续留在原岗位的病人妥善安置 2、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给予适当的津贴 3、用人单位发生分

3、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4、职业病病人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和依照民事法律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的权利 4、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 5、诊断是职业病的,应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伤残等级,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病危害因素 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疾病或其他不良健康效应的各种危害因素。 包括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粉尘,毒气,噪声,放射物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主要有以下三类: (1)生产工艺

4、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其又分为 化学因素:如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 声及振动、辐射 生物因素:动植物细菌及传染性病原体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其分为以下几种: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别的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表现: 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环境污染,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和尘肺,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颗粒。职业卫

5、生中的“粉尘”专指生产性粉尘,即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如粉碎、金属切削、研磨、电焊、铸造等过程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环境中的固体颗粒。劳动者如果长期在生产环境中吸入生产性粉尘,就可以产生以肺部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这类疾病在我国已成为对劳动者危害最大的职业病。,建筑施工、铸造、耐火材料主要接触石英的混合粉尘 焊接、金属加工、冶炼时接触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主要以接触有机粉尘为主,哪些工种可以接触粉尘?,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粉尘及尘肺的危害 粉尘对机体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损害,包括上呼吸道炎症、肺炎(如锰尘)、肺肉芽肿(铍尘)、肺癌(如石棉尘、砷尘)、尘肺(如二氧化硅

6、等尘)以及其他职业性肺部疾病等。 尘肺是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生产性有害粉尘而引起的肺组织广泛纤维化。发病工龄一般为20年左右,最短可在半年左右发病。病人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咯痰、胸痛、气短及肺功能减退。很多患者最终可因肺的广泛纤维化出现呼吸衰竭或合并感染、气胸而死亡。,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尘肺的种类 尘肺共分十三种:矽肺、泥尘肺、煤工尘土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尘肺的预防 至今尚无消除尘肺病变的办法,根据经验总结预防尘肺“八字”方针: (1)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2)水,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

7、低环境粉尘浓度 (3)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 (4)密,将发生尘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中罩密闭 (5)护,即个人防护 (6)管,维修管理 (7)查,定期检查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入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 (8)教,加强宣传教育,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生产性毒物:在工业生产中,经常接触的有毒物质,称 作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成为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成为急性中毒。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

8、毒成为急性职业中毒。,毒物进入人体内的途径 在生产条件下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气体、蒸汽、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占90%以上,是最重要的途径。脂溶性毒物可经皮肤吸收,且通过皮肤的速度与脂溶性成正比。对于误服、自杀及随食物链进入肠胃的毒物来说,消化道吸收途径有重要意义。而在生产过程中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很少。,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物理因素的种类 异常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流、气湿和热辐射等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激光等 电力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噪声的危害 (1)对听了损害,造成

9、听力下降,可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甚至职业性耳聋 (2)长期接触噪音会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脾气急躁等神经系统症状 (3)使心跳加快、血压不稳定、甚至导致月经不调、流产等 (4)噪声易造成心理恐惧及对报警信号的遮蔽,是造成工伤亡事故的配合因素 (5)患职业性耳聋的工人在工作中很难很好地与别人交换意见,影响工作效率,噪声指环境中不需要的使人讨厌的或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杂乱无章的声音,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禁忌症 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

10、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如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不宜从事锰作业,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不能从事钒作业。 职工在参加工作(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以确定有无该工种的职业禁忌症,是否适合该工种工作。,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健康监护,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离岗后医学

11、随访,应急健康 检查,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健康损害和职业禁忌证; 评价职业健康损害与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及危害程度; 进行目标干预,包括改善作业环境条件,改革生产工艺,采用有效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对职业病患者及疑似职业病和有职业禁忌人员的处理与安置等; 识别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高危人群; 评价预防和干预措施的效果; 为制定或修订卫生政策和职业病防治对策服务。,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病的预防,职业病的预防,前期预防(建设项目的管理),职业病的预防,防护设施 设计审查,职业病危害控制 效果评价(HIA),职业病危 害预评价(HIA

12、),目前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主要有四项措施: 1、职业危害预评价:在建设项目前期,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应用卫生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进行预测性评价。 2、“三同时”:建设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设计审查:审查是否将预评价提出的防护措施建议和要求落实到建设项目的设计中。 4、 竣工验收评价:建设项目在试运行期间,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建设项目存在的铅、汞、苯、氯、氨等化学毒物、粉尘、噪声、振动、辐射、致病的生物体等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测定,对除尘、排毒、通风、照明等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辅助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管理进行评价。,职业

13、病的预防,1、改革工艺 消除毒物:在工艺中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的或低毒的代替有毒、高毒 降低毒物浓度:革新技术,改造工艺,使生产车间空气中毒物含量降低到最高允许浓度以下 2、密闭与通风排毒:将毒物发生源密闭起来,采取局部抽出式通风 3、加强管理 坚持三同时原则;新建、扩建、改建的职业危害建设项目时,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和投入使用 安全卫生管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 4、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5、保健措施,职业病的预防,职业中毒应急救援工作应在预防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用人单位应

14、当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治事故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组织泄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4)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急救,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卫生部门进行调查,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1)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 )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危害承担责任 3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4)保证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5 )申报职业危

15、害项目 6 )采取职业并防止管理措施 7 )我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 8 )优先采用有利于预防职业危害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9 )设置公告栏、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10 )设置报警装置和配置现场急救设施 11)实施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 12)向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 13)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14)即使报告职业危害事故 15)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孕期、哺乳期女工从事有职业危害的作业 16)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人进行诊断 17)按照国家规定安排职业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18)妥善安置职业病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义务,劳动者,9项权利

16、: 1、获得职业卫生培训教育 2、获得职业卫生防护 3、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服务 4、知情权:危害、危害后果、防护条件 5、要求改善工作条件 6、拒绝强令违章操作、冒险作业 7、批评、检举、控告 8、参与民主管理 9、要求并获得健康损害赔偿,劳动者权利,职业危害控制,一、毒物危害控制 基本概念 毒物:所谓毒物通常是指那些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职业危害控制,毒物分类 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很多,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金属、类金属、非金属、高分子化合物毒物等;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毒物;按毒理作用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神经性、溶血性和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毒物等。一般将生产性毒物按其综合性分为以下几类: (1)金属及类金属毒物,如铅、汞、锰、镀、铬、砷、磷等; (2)刺激性和窒息性毒物,如氯、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