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543102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0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红岭中学红岭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四次统一考试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四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 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 有几分“土里土气” ,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 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

2、,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 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 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 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 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 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

3、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 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 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 过,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 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 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 ,中国人在对待建

4、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 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 ,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 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 - 2 - 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 “敬鬼神而远之” 。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

5、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 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 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 ,已无需以 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 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代的寻常起

6、居少用砖石多而用土木材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

7、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8、,一般先浏览 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 “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第一段 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 项,结合文本内容“中西建筑在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 实用主义态度”分析, “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 项,强加因果,结合原文第四段内容“追根溯源, - 3 - 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而中国建筑的外 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分析可知, “西方古建筑是故横平

9、舒展”强加 因果。故选 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 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 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 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 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 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

10、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 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 “有力地论 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 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 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内容分析,文章认为,中国传统建 筑并非优于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 D。 【3 题详解】 试

11、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 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 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 “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结合文本内容“因此,对于 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 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分析,原文只 是说“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故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12、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 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 深邃的思想。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 - 4 - 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 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 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

13、有文化素养的作家 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 就自降格调。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为国家、 为民族、为百姓写作,真正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场,负责任、有见识,对时代和现实不回 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金庸学习。 (摘编自金庸作品的魅力和文学养分 思想淬炼与境界提升人民日 报 2018 年 11 月 06 日) 材料二: 下图数据关于“文学阅读与当代生活”的问卷调查 注:1、此处小说指 14 部长篇武侠小说; 2、数据统计截至 2012 年 2 月 材料三: “

14、今天看金庸的小说,如同当年的水浒传 ,基本看来还是通俗的作品,但是逐渐,时间会把它经典化。 ”陈洪认为,通俗文学经过经典化之后,尤其是像金庸作品这样的登峰造极之作,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绕不 过去的现场, “随着经典化,更加显示出价值。现在写文学史,不可避免要写到金庸了” 。 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的高度、可读性和内涵,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圆融的知识涵盖、厚重的历 史感、对传统血脉的继承, “金庸的作品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成功范例” 。陈洪提到, “庄禅” 与“孔孟”是金庸塑造“武侠英雄”之理想人格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 “庄禅意识”是如何体现的?陈洪总结, 在价值追求上,这些人物不

15、仅蔑视俗世的富贵,而且对江湖的荣誉、权力也没有兴趣;在行为方式上,大多 不拘小节,不顾毁誉,率性而为;在情感状态上,往往看似游戏人生,实则内心肝肠如火,一往情深。 “孔孟” 的思想因子,也深深埋藏在金庸塑造的一个个灵魂中。陈洪指出, “见义不为,无勇也。 ”金庸小说中处处体 现“义”字。 伟大,是陈洪给金庸作品的评价。 “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 再生。以他的文学的生花妙笔,活生生的形象、抓人的情节,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 。 - 5 - (摘自陈洪寻找金庸小说的传统文化风骨中国青年报 2018 年 11 月 19 日) 材料四: 在空间距离最近的香港读者眼中

16、,金庸先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 ,另一支是 写社评的“世界第一健笔” 。 明报之所以能在香港报纸中独树一帜,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与他的社评分不开。 “我必须要写好 社评后才能放心吃饭” 。金庸有意识地让社论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国际形势和重大新闻更是金庸社评的主要 话题。1964 年,金庸在一篇题为世界粮食分配不均的社评中谈到粮食安全, “纵然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 耕作,拉丁美洲仍然有数百万人陷于饥馑;非洲方面,每一个农民所生产的粮食只够他本人及家庭成员吃” 。 他以日本作示范,认为其农业制度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 。 除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面对复杂变幻的时局,金庸也总是强调人民性。 “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 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 ”因此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环球人物杂志 2018 年 11 月 13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金庸的作品产生在香港这样的商业环境中,但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非特想象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