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附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542690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8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考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附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9 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卷历史卷 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受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 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 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 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故答 案为 C 项。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

2、 A 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周 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 D 项。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 “国” 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 ,是君臣关系;从宗 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 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

3、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 A. 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较稳固 B. 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 C.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 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 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从材料中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等信息来看,这种认识反映了北方 - 2 - 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状况,排除 A 项;材料中的认识是民族交融的 结果,不是儒家文化传播的结果,排除 B 项;这一变化与三教合一没有关系,排除 D 项。 3.全唐文中共计出现

4、 22 条“罢市”的记载,有 21 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 1 条与经济利益 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 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B. 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 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来看,市民阶级已逐渐形成, 通过“罢市”的统一行动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故答案为 A 项。 “因经济受损而罢市”也有可能是维护正 当利益,排除 B 项;材料中的现象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 C 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史学思想的变化无关, 排除 D 项。

5、 【点睛】北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也 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 在史书中屡见不鲜。 4.清代前期,清政府大兴编书之风,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 四库全书七万九 右三百零九卷,并将上述著作分储东北、华北、江浙等地。这一举措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减缓了统治阻力 C. 有利于文化专制 D. 阻碍了西学东渐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政府收集中国古籍编书成册,表明接受和推崇汉族文化,因此这一举措减缓了统治阻力。故答案 为 B 项。这一举措与君主

6、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一举措与文化专制的关系,排除 C 项; 这一举措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 D 项。 5.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 1894 年 7 月 3 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相处。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 - 3 - A. 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 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 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 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答案】B 【解析】 【详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因此张之洞拍 摄该照片的目的是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故答案为 B 项。那时的洋务派官员没有环境污染的概念,排除 A 项;1894 年 7

7、 月甲午中日战争尚未爆发,排除 C 项;张之洞一直主张“中体西用”思想,排除 D 项。 6.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 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 A. 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 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答案】D 【解析】 【详解】蒋介石担心苏联借支援中国抗战之机,援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因此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故答案为 D 项。苏联对中共的政策没有改变,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蒋介石的政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

8、线的 影响,排除 B 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C 项。 7.1969 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44 个,到 1972 年底达到 88 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 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B. 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 4 - C. 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 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此同时,中国调整了对待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从而这一时期的建交国家增长较快。故答案为 A 项。1979 年中美建交,排除 B 项;这 一时期属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 C 项;1953 年中国提

9、出和平共处五原则,排除 D 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特别是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表明中国对待西 方国家的外交政策已经进行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是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苏联,其特点是不再坚持以社会 制度的不同划分敌我,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外交政策被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所取代。 8.1978 年底,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 525 台降至 200 台。同时该企业却了解到许多地 方买不到机床。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 1400 台。这表明,当时国家 A.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

10、革 C. 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D. 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 525 台降至 200 台”和“几个月后该厂在 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 1400 台”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厂 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松动,说明当时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强调发展重工业,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的变化,排除 C 项;1992 年中 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排除 D 项。 9.公元前 3 世纪,古罗马开始出现私人法律学校。到公元

11、2 世纪末,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这 些法律学校主要培养贵族子弟,以使其在行政和法律职业方面谋取职位。这一状况反映出,罗马法 A. 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 不过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 C. 具有深厚的阶级色彩 D. 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 - 5 -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来看,说明当时罗马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 域,人们需要学习罗马法,许多职业需要罗马法。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已形成完备的体系, 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对奴隶主统治的作用,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阶级色彩,排除 C 项。 10

12、.西方学者发现,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已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小高潮。他们称之为“小文艺复兴” ,其中包括 “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 “卡洛林文艺复兴” “拜占庭文艺复兴” “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历史概念的多样性 B. 历史进程的跨越性 C. 历史解释的随意性 D. 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已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小高潮”来看,说明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是 之前“小文艺复兴”发展的结果,且“文艺复兴”本身表明这些活动属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因此材料中的 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不能说明历史概念的多样性,排除

13、A 项;材料中 的现象没有涉及历史进程的跨越性,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历史现象,没有涉及对历史的解释,排除 C 项。 11.表:英国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 由上表可推知:17871865 年,英国 A. 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渐提升 B. 机器生产加剧了工业失业 C. 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 D. 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在农业区和矿业区,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逐步下降,而工业区的女性对家 - 6 - 庭的经济贡献比例较大,且稳步上升。联系所学和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轻纺工业成 为重要经济部门,女性适宜从事轻纺工业,从而对家

14、庭的经济贡献较大。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女性 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英国的失业状况,排除 B 项;材料中的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 命无关,排除 D 项。 12.1954 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 巴基斯坦 8 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A. 组建同盟围堵中国 B. 遏制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 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各国 D. 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美国建立的共同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太平洋国家和亚洲国家可以看出,美国主导建立该 体系的目的是组建同盟围堵中国。故答案为 A

15、 项。从该体系涉及到的国家来看,不是针对苏联的措施, 排除 B 项;该体系的主要国家不是欧洲国家,排除 C 项;该体系的建立不是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排除 D 项。 【点睛】1954 年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当时国际上分成界限分明的两大阵营。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为围堵中国,联合欧洲国家和太平洋国家、东南亚国家建立这一安全体系,目的非常明确,即组建 同盟围堵中国,据此确定答案。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 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

16、廷 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 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 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 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 洲的航路。1497 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 ,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 世纪, 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 ,17 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 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 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 - 7 - 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 年,英国人德雷 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 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