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6宋明理学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542187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6宋明理学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6宋明理学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6宋明理学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6宋明理学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6宋明理学含解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明理学1.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答案: D解析: 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三教合流的目的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2.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思辨化的趋向B.信

2、仰重建的完成C.普及化的实现D.伦理纲常的弱化答案: A解析: 题干反映了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常提“理”“气”“性”“太极”,这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思辨化趋向,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信仰的重建,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儒学实现普及化,故C项错误;朱熹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3.周太王(周王朝的奠基人)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由此可见,朱熹()A.重视君臣之义B.重视心性修养C.强调知先行后D.认同宗法秩序答案: A解析: 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即认为周灭商有违君臣之道,

3、这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故A项正确;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强调知先行后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 A解析: “红楼梦”“先把四书一气讲

4、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反映了四书的地位很重要,这是南宋以后理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结果,故A项正确。理学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B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反映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对儒家思想的认识,D项说法错误。5.“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答案: A解析: 材料认为向万物求理是错误的,而是“吾性自足”,这符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A项正确;“圣

5、人之道就是天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与“格物致知”的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6.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中“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知宋代儒学的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

6、统思想,儒家思想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出现佛教、道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儒家思想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并未走向封闭和停滞,故D项错误。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周易大传材

7、料二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朱熹朱熹文集材料三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共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参考答案: (1)时代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

8、,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联系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朱熹强调“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材料三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共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可知两人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