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510781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郑州市2019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6页,第卷6至8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A. 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 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C. 导致了西

2、周的分裂D. 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要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之中,这一规定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强化了各地的风俗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西周的分裂无关,C选项排除。诸侯与当地领袖建立亲戚关系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D选项表述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2.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

3、,要求对他们“稍侵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立即批准。据此可知,汉武帝意在A. 扩大分封王国规模B. 调整中央行政体制C. 巩固皇族之间关系D. 削弱诸侯王的实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势力,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可知,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B选项排除。根据材料“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可知,主要是为了调整皇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地方诸侯的关系,而不是巩固,C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郡国并行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

4、的准确把握。3.南朝皇帝多以皇子出镇州府,同时以寒人出身的亲信为诸王辅佐,代为批答公文,处理机务,时称典签。诸王上报中央的公事须经典签副署,典签返京师亦可密报方镇治绩。这反映了南朝A. 中央集权的发展B. 分封制得以恢复C. 门阀士族被削弱D. 九品中正制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王上报中央的公事须经典签副署,典签返京师亦可密报方镇治绩”可知,典签对地方诸王形成一种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分封制得以恢复,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门阀士族被削弱,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以门第族望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选官,D选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的

5、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材料的准确把握。4.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投入“诏狱”,酷刑折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A. 推行改土归流B. 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C. 废行省设三司D. 太监乱政比其他任何朝代都严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形成“廷杖”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杖制度的出现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结合选项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改土归流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

6、排除。废行省设三司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明朝内阁和太监专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通过内阁和太监相互牵制,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廷仗的出现,说明皇权高度集中,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5.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张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13世纪时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主张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力。由此可知A. 当时西方普遍认为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B.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罗马法蕴含自然法精神C. 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统治影响到了法律思想D. 罗马法中蕴含的

7、自然法思想深刻影响后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查士丁尼主张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和“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主张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力”可知,基督教神学统治影响到了法律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当时西方普遍认为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错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十四、五世纪,与罗马法时间不符合,B选项错误。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材料未体现,D选项不符合题意。6.北华捷报曾报道:“我们正目睹着这个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毫无原则的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尤为讽刺的是,给予他们如此打击的正是他们最痛恨和

8、鄙视的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材料反映了A.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打击B. 甲午战争导致中日关系的逆转C. 各国列强对中国遭遇的同情D. 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鄙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和“给予他们如此打击的正是他们最痛恨和鄙视的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日关系逆转,B选项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是英法和清政府,与日本无关,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各国列强对中国遭遇表示同情,C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鄙视,D选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试题

9、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准确把握。7.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A. 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B. 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C. 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 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和所给时间可知,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农民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D选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属于毛泽东进入井冈山之后开展

10、的,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A、B。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材料未体现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选项不符合题意。8.1760年,英王乔治三世继位后无视权利法案的规定,任命“国王之友”派组成内阁,干预下院议席分配,力图独揽行政和立法大权。这表明此时的英国A.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B. 责任内阁还未形成C. 立宪政体尚未完善D. 议会立法权被剥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军权等权力,但是结合材料“干预下院议席分配,力图独揽行政和立法大权”可知,当时英国的立宪政体尚未完善,C选项符合题意。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未出现封建王朝复辟,A选

11、项不符合题意。1721年英国首相沃波尔组阁,英国形成责任内阁制,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议会立法权被剥夺,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9.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A. 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B. 从殖民地到独立的“邦”,又到从属于联邦的成员C. 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D. 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

12、学知识可知,美国最初是由英国十三块殖民地构成,独立战争后,组成邦联制国家,但是松散无力,后组成联邦制国家,B选项符合题意。从邦联制到联邦制应该是州的独立性缩小,A选项错误。美国的联邦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原则,C选项错误。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的区别,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10.1917年11月,苏俄发布和平法令,就退出一战提出与交战国进行公正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在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苏俄割让给德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这一变化说明A. 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性质逐渐发生异

13、变B. 新政权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须对外妥协C. 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影响政府的决策D. 苏俄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俄面临对外战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被迫签订布列斯特合约。C选项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属于无产阶级政权,未发生改变,不符合史实,A选项错误。新政权是在国内反革命势力颠覆和国外敌对势力威胁的情况下和德国签订的条约,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手段,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苏俄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只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方法,D选项错误。11.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漫

14、画中赫鲁晓夫对肯尼迪说:“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必须相互拥抱”。中间人物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该漫画表明A. 古巴成为美苏实现和解的纽带B. 美苏在危机中保持克制与妥协C. 苏联在危机处理中掌握主动权D. 小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存困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漫画中赫鲁晓夫对肯尼迪说:“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必须相互拥抱”可知,美苏在危机中保持克制与妥协,B选项符合题意。古巴是美苏的矛盾点所在,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苏联在危机处理中掌握主动权,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是二战结束以后的事件,D选项说法错误。12.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餐叉,甘肃武威齐家文化遗址和河南郑

15、州二里岗商代遗址都出土过骨质三齿餐叉。“三礼”中也记有一种“毕”的礼器,就是用叉取祭肉。但从汉代以后,筷子的地位渐渐取代了餐叉,餐叉基本被淘汰出了中国餐桌。发生此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传统饮食结构变为粮食为主,肉食为辅B. 筷子实现了人们对食物精加工的需求C. 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D. 礼乐制度在汉代以后日益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筷子取代餐叉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筷子取代餐叉与中国饮食结构变化无关,A选项错误。筷子与食物精加工的需求无关,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就开始走向瓦解,D选项错误。13.在货币需求的强烈刺激下,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也从防止货币流失转向白银货币引进。隆庆元年(1567)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这表明当时明朝A. 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B. 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C.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D. 自然经济的优势充分发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隆庆元年(1567)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可知,明朝时期的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A选项符合题意。明朝时期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