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5 滕王阁序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09073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5 滕王阁序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5 滕王阁序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5 滕王阁序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5 滕王阁序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5 滕王阁序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5 滕王阁序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5 滕王阁序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滕王阁序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翼轸(zhn)瓯(u)越棨(q)戟襜(chn)帷 骖(fi) 凫渚(zh)雕甍(mng) 彭蠡(l) 睇眄(min)帝阍(hn) 睢(su)园 宗悫(qu)簪笏(h) 遄(chun)飞命途多舛(chu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故2胜3穷4怀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浓雾一样,像星星一样)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遥看,远望)5宾主尽东南之美

2、(形容词作名词,才俊、俊杰)6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7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8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逃到)9梓泽丘墟(名词作动词,成为丘墟)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3访风景于崇阿(古义:指丘陵中的景物;今义:可供人观赏的景象。)4所赖君子见机(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式。)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无判断标志词表判断)译文:_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3、省略句,“响穷”与“彭蠡之滨”之间省略介词“于”)译文:_3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惭”之后)译文:_4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知”之前)译文:_5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日下”“于云间”分别置于动词“望”“目”之后)译文:_【答案】1.我王勃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人,一个无足轻重的书生。2渔船上的人(在)夜晚唱起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3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4我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5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会。常识速览王勃(650年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

4、省河津县)人。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畴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

5、请宴所,极欢而罢。1文学常识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骈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体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2文化常识(1)棨戟遥临棨戟: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时官吏出行时做前导的一种仪仗。这里代指仪仗。(2)钟鸣鼎食之家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的豪华排场。(3)望长安于日下日

6、下:京都。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4)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5)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

7、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6)等终军之弱冠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7)舍簪笏于百龄簪笏:冠簪、手板。古代仕宦奏事,执笏簪笔即谓簪笏。比喻官员或官职。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文章由洪州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及怀才

8、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文中虽然也流露出封建文人的悲观宿命的情绪,但人生态度还是积极向上的。文脉梳理【答案】楼阁壮丽自叙遭际文本深读自主探究1如何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_【答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2“潦水

9、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从这两句话中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山容水态的?_【答案】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3有人说文中第五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_【答案】 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

10、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4在文中,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色彩变化之美的?_【答案】 这篇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舳”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合作探究5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_【答案】(示例一)文章交织着作者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且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