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 鲁人版必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0897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 鲁人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 鲁人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 鲁人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 鲁人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 鲁人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 鲁人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 鲁人版必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1 宋词二首一、基础运用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64412001】A故垒西边垒:城堡B一尊还酹江月 酹:洒酒祭月C舞榭歌台 榭:高土台上的房子D可堪回首 堪:能够【解析】D项,堪,忍受。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不相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B惊涛拍岸C千古江山 D寻常巷陌【解析】A项,大江,今义,大的河流;古义,指长江。【答案】A3对下列句中使用的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北伐的英雄

2、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元嘉年间宋文帝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抗金主张。) 【解析】C项,以廉颇自比,非为显示功绩,而是说自己虽然壮心不已,但无人重视,无人问津。 【答案】C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A故国神游B多情应笑我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D烽火扬州路【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主谓倒装句。C项,被动句。D项,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答案】A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发思古之幽情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

3、历史变化的象征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分别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词句ABC D【解析】描述“苏轼”和“辛弃疾”吟词,阐述“河流”和“历史”的共同点。【答案】C二、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水调歌头苏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

4、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注】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从事:从政。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D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汜,言自己已

5、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E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解析】A项,“鬓惊秋”写的是谢安中年出仕的典故,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这里用典是词人以谢安作比,突出词人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项,结句引用“求田问舍”为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归隐夙愿的坚定不移。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答案】AD7词序末两句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

6、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依据题干要求,应分别从“以不早退为戒”和“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两个方面来答题。上片词人主要是以谢安的经历来说明要“早退”。下片想象“早退”之后,兄弟之间尽情游玩、尽兴喝酒的“相从之乐”。【答案】“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

7、导学号:64412002】西江月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两句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两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来指美玉,这

8、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一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两句用“解鞍欹枕”这一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让人读后如临其境。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宛如仙境”的美景,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此处运用的是留白的手法,让人遐想无限。E本词用语凝练优美,写景突出,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解析】C项,“杜鹃春晓”写出了空山春晨的静谧;D项,留白说法错误。【答案】CD9“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

9、要赏析。_【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炼句的能力。此句写景,可分析写景的技巧,景情关系,以及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属于侧面描写;写出了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之情。【答案】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对仗,

10、“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辛弃疾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注】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建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

11、。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D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E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作者胸怀天下的情怀。【解析】B项,“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错;

12、C项,“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错,表达自己故土难回的客居之愁。【答案】BC11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要抓住题干中的“情”“志”“起伏”等关键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作者的欣慰、悲痛和喜悦等不同的情感变化。【答案】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作者胸怀天下的情怀。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喜悦(自信)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