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影像学7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0868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影像学7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儿科影像学7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儿科影像学7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儿科影像学7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儿科影像学7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影像学7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影像学7版(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像诊断学,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放射科 李燕,第十章 儿科影像学,第一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技术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节头颈部 第四节呼吸系统 第五节循环系统 第六节消化系统与腹膜腔 第七节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间隙 第八节骨关节与软组织,第一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技术,小儿影像学检查的特点:个体从新生儿到青春期各器官 、系统不断发育;体格、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在各阶段均明显不同。小儿放射学与成年人放射学相 比有其特殊之处。小儿不论是影像检查方法 、诊断思维逻辑,以及疾病预后判断,还是学科发展方向等均有其特殊性。熟悉小儿的体格 、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 ,对儿科疾病早 、快、准认识和诊断是儿科临床医师

2、和小儿放射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影像诊断原则 。 婴幼儿影像检查时,应注意动作轻柔 、保暖、减少外界不 良刺激,取得陪检家长的合作 ;对年龄较大的儿 童需掌握其心理特征 ,将放射科检查室进行童话式装 修,打消患儿对诊疗环境 的恐惧感 ,增加对检查的依从 性。摄片时 ,要求曝光时间短、电流大、电压相对稍高,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影像检查 ,小儿对 X射线相对敏感,应考虑对患儿性腺 、甲状腺等进行有效防护。,第一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儿科疾病影像检查中,各种成像技术与检查方法的使用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应用时更需合理选择。 1:X线检查:儿童期的器官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对X线辐射损伤比成人更加敏感。应尽

3、可能选择非X线检查。 平片:胸部、骨关节和胃肠道先天性发育畸形的首选检查。 透视:可以支气管异物的初步评估及胃肠道造影检查。 造影:消化道和泌尿系先天性发育畸形。 2:超声检查:具有实时、边界、无辐射、安全性高等优势,宜作为儿科首选检查。先天性心脏病和腹盆腔肿块的首选检查方法。 3:CT检查: 因辐射剂量较大,作为X线平片和超声的重要补充。纵膈肿瘤及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4:MRI检查:因组织分辨率高,无X线辐射,主要用于颅脑、腹部肿块的首选检查方法。 原则:首选超声和MRI检查,呼吸系统、骨关节系统和一些胃肠道疾病选用X线或CT检查应注意防护。,第一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技术,检查前准备:

4、儿童行影像学检查尤为CT或MRI检查常需镇静。以自然睡眠最为理想,药物镇静一般适用于6月-4岁患儿。 常用镇静药物: 10%水合氯醛,口服或保留灌肠,剂量:0.5ml/kg。,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二、胚胎脑病,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于新生儿窒息,引起脑供血和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种全脑性损伤。 1、早产儿HIE:主要病理改变,生发基质出血、脑室旁出血性梗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脑梗死。 影像学表现: 生发基质出血:分4级,I级室管膜下出血,II级血肿破入脑室内,III级血肿破入脑室伴脑室扩张,IV级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 脑室周围白质软

5、化:脑室周围多个小囊状病灶,形成“瑞士奶酪”样表现。 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梗死和脑沟裂出血密度改变。,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足月儿HIE:主要病理改变,矢状旁区脑损伤、基底节和丘脑损伤、颅内出血及脑梗死。 影像学表现: 矢状旁区脑损伤:大脑镰旁脑皮质密度或信号异常,常对称,多见于顶枕叶。 基底节和(或)丘脑损伤:双侧基底节和(或)丘脑对称性异常密度或信号强度。 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梗死和脑沟裂出血密度改变。,二、胚胎脑病,胚胎脑病(embryonic cerebropathy):为病原体通过胎盘感染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 临床常用先天性“TORCH”感染来归纳胚胎期感染常见病因,

6、以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常见。感染发生越早,脑损伤程度越重。 临床表现:小头畸形、智力低下、癫痫、听力丧失和肌张力异常等。 影像学表现: 1:超声:经颅超声胃新生儿期首选检查方法,表现:室管膜下和皮层下白质内钙化呈强回声,部分可有基底节丘脑区线样或分枝样强回声,即豆纹血管病变。,二、胚胎脑病,CT:特征表现:室管膜下和皮层下白质内多发斑点样钙化。 MRI:白质内长T1、长T2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室管膜下和皮层下白质内钙化合并脑先天发育畸形,母子两代血清学检查具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结节性硬化,不伴有皮质发育畸形。,第三节 头颈部,一、腺样体肥大 二、早产儿视网膜病 三、视网膜母细胞

7、瘤,一、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咽扁桃体或增殖体):是位于鼻咽顶后壁交界区的淋巴组织,在儿童期可呈生理性肥大,10岁以后逐渐缩小至成人状态。可因多次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称为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可引起呼吸道不畅或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主要表现有鼻塞、张口呼吸、打鼾、听力减退和耳鸣。 影像学表现: 侧位平片可见鼻咽顶后壁局限性软组织增厚,突人鼻咽腔使相应气道狭窄。 CT表现为顶壁、后壁软组织对称性增厚,表面可不光滑,增强后均匀强化,两侧咽隐窝受压狭窄,咽旁间隙、颈长肌等结构形态密度正常,颅底无骨质破坏。 MRI多方位检查有利于显示肥大的腺样体,呈等T1、长T2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

8、断: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结合影像表现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咽部脓肿、鼻咽血管纤维瘤。,腺样体肥大,二、早产儿视网膜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好发于出生时胎龄32周、体重1500g、并在出生后10天内接受高浓度氧治疗的早产儿。 病因及病理: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完善,高浓度氧引起血管收缩,致血管生长因子高表达,进而导致新生血管形成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牵拉引起视网膜下渗出、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并想成小眼畸形。 影像学表现: CT:视网膜脱离,眼球后方低密度液体或高密度出血影;双眼发病,但常不对称;病变严重眼球变小。 MRI:视网膜脱离和出血,T1出血呈均匀高信号,T2依据时间可呈低或高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9、: 诊断:双眼病变结合病史。 鉴别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早产儿视网膜病病变眼球变小,钙化少见。,三、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与病理】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为神经外胚层肿瘤,起源于视网膜的神经元细胞或神经节细胞。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病理特征为瘤细胞菊花团形成,95瘤组织中可发现钙质。早期症状为“猫眼”,即瞳孔区黄光反射,表现为“白瞳症”。 【影像学表现】 CT显示眼球内不规则形肿块,常见钙化,可呈团块状、片状或斑点状,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MRI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具有明显强化,对显示钙化不敏感。CT有较好的密度对比,易发现钙化,是该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10、强调薄层(2mm)并行横断及冠状位扫描。MR观察视神经转移及颅内侵犯更敏感,可作为CT的补充。当疑有转移时可行增强扫描。 影像学分期:I期:眼球内期,病变局限于眼球内;II期:青光眼期,病变局限于眼球内,同时伴有眼球增大;III期:眶内期,病变局限于眶内;IV期:眶外期,病变同时累及颅内或远处转移。分期对选择治疗方法及估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婴幼儿眼球内发现钙化性肿块,应首先考虑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诊断有: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表现为眼球小,钙化少见,整个玻璃体腔密度增高,MRI可发现玻璃体管存在。Coats病:常为单侧,发病年龄一般为48岁,MRI显示为视网膜下积液信号,

11、增强后脱离的视网膜明显强化。,第四节 呼吸系统,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二、呼吸道异物,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又称为肺透明膜病( HMD) ,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呼气后不能有效地保持肺的残余气,导致进行性呼气性肺泡委陷,引起的呼吸窘迫。多见于早产儿,于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衰竭,是新生 儿尤其是早产婴主要死因之一。 HMD典型肺部X射线 表现为肺泡充气不良和各级支气管过度充气扩张。,二、呼吸道异物,呼吸道异物( a i r wa y f o r e i g n b o d i e s ) 为儿科常见 急诊 , 5岁 以下小儿多见 ( 9 7 ) ,

12、 1 3岁最多见。 临床表现:刺激性咳嗽、喘鸣、反复肺炎,症状与气道阻塞部位、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 病理改变: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和肺感染等。 影像学表现: 1、X线:取决于异物大小、 形态、 位置、 病程长短、异物性质及并发症。 直接征象: 不透 X光异 物, 如金属等, 半透 X光异物, 如塑料帽等, 在胸部正 侧位 x射线平片或胸部透视下, 可以清楚的显示其位 置、 大小、 形态、 伴或不伴支气管通气异常; 间接征象:右侧多见, 左右之比为 1 : 1 5 , 主要表现为吸气性或呼 气性活瓣性支气管阻塞, 透视下纵隔反相运动, X射线 胸片可见相应部位的阻塞性肺炎、 肺气肿或肺不张。 2

13、、CT:可直接显示气管、支气管腔内异物。 诊断与鉴别诊断: X线平片是首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再行CT检查。需要与非异物引起的支气管疾病鉴别,如浓痰、肿瘤引起的支气管阻塞。,第五节 循环系统,一、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一、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肺静脉发育异常所致,全部肺静脉开口均与左心房不相通,而引流入右心,使右心容量负荷增加,造成右心房扩大和右心室肥厚扩张。左心房通常缩小,左心室也常发育不良。存在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这是患儿存活的基本条件。 分型: 1、心上型:最多见,肺静脉经垂直静脉引流至左无名静脉,再经上腔静脉汇入右心

14、房。 2、心内型:肺静脉直接或经冠状静脉引流进入右心房。 3、心下型:两侧肺静脉汇合成一条下行静脉在心脏后方与下腔静脉、门静脉连接,再汇入右心房。 4、混合型:肺静脉与腔静脉间存在两个以上异常连通部位。 影像学表现: 1、X线:心上型:垂直静脉、无名静脉和右上腔静脉扩张,心影增大,形成特征性的“雪人”征;心内型:与房间隔缺损相似;心下型:肺静脉高压。 2、超声:超声心动图为首选检查方法,对心下型显示有局限性。右心房扩大及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无肺静脉引流入左心房,四支肺静脉汇合成共同静脉直接开口于右心房,或通过引流静脉汇入右心房。 3、CT或MRI:增强检查可清楚显示肺静脉引流异常。 诊断与鉴别

15、诊断: 与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鉴别,心内型引流入冠状静脉窦,冠状静脉窦明显扩张并入口扩大。,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TGA):解剖上的右心室与主动脉连接,而左心室与肺动脉连接,胃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分型: 1、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 2、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型: 3、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型: 影像学表现: 1、X线:正位胸片:纵膈血管影狭小为典型表现,系由于主、肺动脉干常呈前后位排列所致;出生时心影大小可正常,肺血改变不明显;生后数日,心影逐步增大,肺血逐渐增多;无肺动脉狭窄或狭窄轻者,心脏呈中度至重度增大,以向左增

16、大为主,肺动脉段不凸出,但肺门血管扩张,呈明显肺充血改变;合并明显肺动脉狭窄者,表现较不典型,肺血减少。 2、超声:剑突下切面可同时显示两侧心室的流出道及大动脉。表现:主动脉与肺动脉呈平行关系;胸骨旁长轴切面可同时显示位于前方的主动脉和位于后方的肺动脉,但主动脉瓣的位置高于肺动脉瓣;可观察心内分流方向、大小及合并的畸形。 3、CT或MRI:对诊断有一定帮助:T1上可清楚显示心肌小梁的粗糙程度,据此可判断心室位置;同时还可观察左、右心室大小,室间隔缺损的有无及大小、部位及有无肺动脉狭窄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可疑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若X线胸片表现为肺充血,应首先考虑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不一致是本病诊断的直接依据。,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第六节 消化系统与腹膜腔,一、十二指肠闭锁 二、肠套叠 三、先天性巨结肠,一、十二指肠闭锁,十二指肠闭锁闭锁 ( duodenal atresia) 是新生儿最常见 的肠梗 阻原 因之一 ,主要症状胃呕吐。可伴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食管或肛门直肠闭锁、新天性心脏病等。 影像学表现: X线:立位片示:十二指肠闭锁的典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