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507428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2,3,7,9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4,5,63.综合考查8,10,11,12,13,14,15A级基础练1.(2016湖南株洲月考)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神经递质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解析: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

2、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这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由于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也可能相应地存在两种或多种受体;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也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有神经递质;从神经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同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2.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B

3、)A.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B.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C.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D.刺激部位、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解析:神经元受刺激后,由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向电信号的转变,然后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突触前膜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3.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C)A.刺激强度的大小B.感受器的兴奋性C.中枢突触的数目D.效应器的兴奋性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速度较快,而在神经细胞内传递需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速度较慢,因此反射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中枢突触的数目。4

4、.(2016湖北武汉期中)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D)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C.由于惊恐而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解析:成人和婴幼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幼儿因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排尿次数增多。由于惊恐而无意识排尿,也涉及大脑皮层的功能。5.(2016辽宁葫芦岛期中)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人脑的高级功能专指语言、学习、记

5、忆和思维功能B.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平衡调节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C.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在脑干D.小脑和脊髓内有调节躯体运动等生命活动的低级中枢解析:人脑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6.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图中的哪些区域(D)A.H区和S区 B.S区和V区C.W区和H区 D.V区和W区解析:作答生物试题时,要看懂题意并写出答案,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V区和W区。7.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

6、传递需要能量B.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C.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解析:图中a为突触小体,在突触小体中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正确;是突触小泡,其内容物为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而不是选择透过性,B错误;突触间隙为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含有受体,若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则兴奋部位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D正确。8.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刺激b点,bc段膜外电流方向为bcB.刺激b点,c、d同时兴奋C

7、.刺激b点,a、c均会兴奋D.刺激b点,必定会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解析:刺激b点,bc段膜外电流方向是cb;刺激b点,c点先兴奋,然后是d点或不兴奋;兴奋在单个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刺激b点,a、c均会兴奋;刺激b点,因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故B神经元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是抑制。9.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据图回答:(1)图示的结构涉及个神经元,含有个突触。(2)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受刺激,C不会兴奋。由此判断A、B释放的神经递质依次是、。(3)如图,已知ab=bd,则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次,如刺激c点,则偏转次。解析:(1

8、)由图知,图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2)B受刺激,C会兴奋,所以B释放的递质是兴奋性递质;A受刺激,C不会兴奋,所以A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于突触中传递,所以刺激b点,电流计发生2次偏转,刺激c点发生1次偏转。答案:(1)32(2)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3)21B级能力练10.如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B)A.兴奋会传到大脑皮层B.兴奋会传到Y处后的效应器C.会使Z处释放神经递质D.会形成反射活动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该神经元为传出

9、神经元,X位置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传向效应器,但不能传到大脑皮层,A错误,B正确;神经递质由Y处释放,C错误;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11.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d、e为各个刺激点,为电位变化检测各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若刺激a点都有电位变化,刺激e点都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B.若刺激c点有两次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内是双向传导的C.刺激b点有电位变化,没有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内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信号,而电流表对化学信号不反应D.d位于两个电极中间,刺激d位点指针都没有偏转,其产生的原因两者是相同的解析: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刺激c点,有两次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先后通过电流表的两电极,不能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刺激b点或d点,无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刺激d点指针不偏转的原因是电极连接点的电位是相同的。12.(2016安徽阜阳期中)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B.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C.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发生相应反应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度大于c处解析:如果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

11、径是abc和ac,因此b处可以测定到电位变化;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没有感受器参与,所以不属于反射; 只有适宜刺激,才能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引起相应效应器发生反应;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有3个神经元细胞体,因此有3个神经元,由于存在突触延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处的传递速度。13.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A.轴突膜处于状态时Na+内流B.轴突膜处于和状态时K+外流C.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a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解析:轴突膜处于状态时,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说明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A

12、正确;轴突膜处于和状态时,动作电位逐渐恢复静息电位,这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K+外流,B正确;a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小体,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变化,故a处信号转变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C正确;a所在的神经元兴奋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抑制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D错误。14.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代表神经支配的

13、小腿肌肉,则称为,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处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图中点可发生兴奋。(3)若刺激d点,图中点可发生兴奋。(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个突触。(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其原因是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射弧的起点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单方向是指由感受器向效应器方向进行。在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间的兴奋传递的单方向性是神经元间兴奋传递单方向性的根本原因。答案:(1)神经中枢(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c、d、e(3)e、c(4)树突或细胞体

14、3(5)双向的单向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是单向的(总是从突触前膜到突触间隙,然后到突触后膜)C级拓展练15.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检测a:用如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组别醋酸铅溶液浓度/gL-1脑组织铅含量/ggprot-1AChE活性/Umgprot-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s00.181.5622.70.050.291.3723.110.571.0826.921.050.7636.4请回答:(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通过该指标可知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