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5.29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05465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医学-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5.29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社会医学-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5.29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社会医学-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5.29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社会医学-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5.29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社会医学-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5.29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医学-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5.29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医学-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5.29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心理因素与健康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行为心理问题的干预 烟草流行与干预,案例4-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张某,男性,1949年生,16岁便参加了 工作,就职东北野外勘探队。野外作业条件十分艰苦,一般是一块馒头就白 水咽着过一天,慢慢地每位队员都喜欢上口味嗜咸。那时候的东北,特别是 冬天,气温达到零下40度,为了做好充分的御寒,当时野外作业的队员最常 用的方法就是饮用白酒,抵御寒冷。此外,勘探队枯燥的生活环境下,队员 们人人靠吸烟消遣业余生活,16岁的张某也很快学会了吸烟。 数年后,张某调动了城市,当起了长途货车司机,每天开车奔波各地, 不分白昼,运动量骤减。没过多久

2、,又转为领导开车,常常有吃喝的机会, 大鱼大肉也比别人吃的多一些,体重开始增加。那时张某已然结婚,婚后继 续保持着自己的口味,且烟酒不忌。 90年代初,40多岁的张某开始时常感觉自己有头晕症状,只是偶尔发 作,因此并未注意。几年后,单位的一次体检,才发现血压已达到 200/100mmHg,被医生确诊为高血压病,开始吃药控制,医生建议其健康饮 食,多运动,且戒烟酒,张某每日按时吃药,但是对于烟酒及饮食则基本还 是照常,血压始终居高不下。,案例4-1,58岁的张某在后来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肺叶有阴影,经过确诊为 中期肺癌,并很快安排手术切除,术后张某终于意识到正是自己多年 积习才导致自己肺癌的发病,

3、并于术后戒烟戒酒,并开始尽量锻炼身 体。张某与肺癌手术后两年,癌症复发,病逝。 问题:通过以上案例,思考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一、人格与健康,人格(personality):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性情内向拘谨型:传染病发病机会较少 性情外向爽朗型:抑郁症的发病机会较少 消极性人格:抑郁、愤怒、敌意与焦虑,易患哮喘、关节炎、溃疡、头疼和心血管疾病。 刚性人格:(1)责任感(2)控制感(3)挑战性 具有较好的健康水平,第一节 心理因素与健康,一、人格与健康,A型性格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行为急促,具有时间紧迫感:如走路、

4、办事匆匆忙忙,说话快、急,声音响亮,脾气急躁,力求短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同一时间可做两种工作,办事快,效率高等。 个性好强,好胜,竞争意识强烈,事业心强,好与人争辩,对人怀有敌意,富有攻击性。 情绪激动:好发脾气,生气时易向外界发泄等。 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高血脂症等疾病有关,一、人格与健康,C型性格特征: 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如童年丧失父母或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抚爱等; 行为上过分与人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谦虚、谨慎、自信心差,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屈服于外界权威等; 情绪上易于愤怒但不能正确地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易生闷气,易焦虑、抑郁等。 C型行

5、为类型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肿瘤易发行为” C型行为人的宫颈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倍左右,并可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促使癌前病变恶化。,二、认知与健康,认知: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想象等。 1.知识和观点:个人对健康的看法往往决定其健康状态。 2.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是对健康及有关问题的感悟和知觉。 3.个人控制信念: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情景所持的控制信念,包括控制感和控制源信念。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景能力的信念,通过多种途径使自我效能与健康发生关系。 自我效能越强的个体所选择的健康目标就越

6、高,从而可以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三、心理压力与健康,心理压力:指人们生活中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神紧张或不适。 心理压力是社会医学研究心理问题的重要视角。 (一)压力的基本理论 1.生物应激理论:压力是机体力争回到平衡系统的企图,紧张是对平衡系统的背离。,人们面对困难与逆境而产生的压力和反应。,应激,感受刺激 (应激源),应激反应,应付方式 (行为改变),应激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化 焦虑 挫折 冲突 压力 厌烦 创伤,可预见性 可控制性 认知解释 应对技巧 社会支持,躯体的 心理的 行为的,应激原,中介因素,应激反应,应激的过程,应激的健康反应,可动员机体

7、非特异性适应系统 由于适应机制失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和躯体障碍。,应激与健康,应激的分类 躯体性应激 心理性应激 社会性应激 文化性应激,应激源,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工作应激源 环境应激源,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197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专家Holmes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心理调查,编制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以生活变化单位评分。,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影响,学习问题 恋爱婚姻问题 健康问题 家庭问题 工作与经济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环境问题 法律与政治问题,表49 正常中国人生活事件心理应激量表 等级 生活事件比 L

8、CU 等级 生活事件比 LCU 1 丧偶 110 34 性生活障碍 37 2 子女死亡 102 35 家属行政处分 36 3 父母死亡 96 36 名誉受损 36 4 离婚 65 37 中额借贷 36 5 父母离婚 62 38 财产损失 36 6 夫妻感情破裂 60 39 退学 35 7 子女出生 58 40 好友去世 34 8 开除 57 41 法律纠纷 34 9 刑事处罚 57 42 收入显著增减 34 10 家属亡故 53 43 遗失贵重物品 33 11 家属重病 52 44 留级 32 12 政治性冲击 51 45 夫妻严重争执 32 13 子女行为不端 50 46 搬家 31 14

9、结婚 50 47 领养子女 31 15 家属刑事处罚 50 48 好友决裂 30,等级 生活事件比 LCU 等级 生活事件比 LCU 16 失恋 48 49 工作显著增加 30 17 婚外的两性关系 48 50 小量借贷 27 18 大量借贷 48 51 退休 26 19 突出成就荣誉 47 52 工作变动 26 20 恢复政治名誉 45 53 学习困难 25 21 重病外伤 43 54 流产 25 22 严重差错事故 42 55 家庭成员纠纷 25 23 开始恋爱 41 56 和上级冲突 24 24 行政纪律处分 40 57 入学或就业 24 25 复婚 40 58 参军复员 23 26 子

10、女学习困难 40 59 受惊 20 27 子女就业 40 60 业余培训 20 28 怀孕 39 61 家庭成员外迁 19 29 升学就业受挫 39 62 邻居纠纷 18 30 和上级冲突 39 63 同事纠纷 18 31 入党入团 39 64 睡眠重大改变 17 32 子女结婚 38 65 暂去外地 16 33 免去职务 37,2.社会事件刺激理论:从物理学的视角理解压力,提示压力存在于外部事件中。 3.心理认知理论:认为压力不单指机体对外部刺激事件的反应,而是指二者之间的转化过程。 4.现代压力理论:是由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管理三方面要素所构成。 压力源:指内外刺激事件与情景。 压力反应

11、:指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压力管理:指对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控制和改变。,三、心理压力与健康,三、心理压力与健康,(二)持久过大压力的不良后果 1.健康问题 2.工作问题 3.管理和决策问题,三、心理压力与健康,(三)压力研究中的有关问题 1.理论框架 2.评估与测量 3.压力测量结果的判别 4.压力分析指标,行为和健康行为 行为因素与健康 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第二节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一、行为和健康行为,行为 是人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 行为分类: 显性行为与隐性行为 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 生活方式 是在日常生活中由各种行为构成的图景。,生活方式,广义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

12、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狭义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 由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日常行为模式。,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活方式包括四个要素:,生活方式,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生活空间,行为生活方式与疾病,1、生活方式改变对疾病构成的影响 2、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 (1)慢性病 (2)传染病 3、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影响疾病的特点 (1)社会性 (2)持久性 (3)广泛性 (4)可控制性,危害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促进健康行为,一、行为和健康行为,促进健康行为(health-promoted behavior)个体

13、或群体表现出来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主要有: 合理营养、适度睡眠、积极锻炼、缓解心理压力和保持心态平衡、定期体检、不吸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正确看待疾病和死亡等。,一、行为和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必须满足:,五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第一条是必备的。 行为表面必须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即行为必须具备有利性; 行为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如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条件选择运动项目,即行为必须具有与环境的和谐性; 行为必须与内在心理状态一致,不强迫自己做自己认为没有价值或者不重要的事情,即行为必须具有一致性 ; 行为的强度有理性的控制,即行为必

14、须有适宜性。 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危害健康的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偏离个人、他人和社会的健康期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主要特点是该行为对已、对人、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 比如:吸烟、酒精滥用、药物滥用、不良性行为;,一、行为和健康行为,二、行为因素与健康,社会经济的发展 医学技术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 寿命延长,疾病模式改变,感染性疾病 急性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恶性肿瘤,吸烟,心脑血管 系统疾病,糖尿病,不合理饮食,肥胖与超重,缺乏运动,高血压,心理紧张,遗传因素,二、行为因素与健康,众多证据表明:改变和调整行为能有效地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1963-1980年间,美国居民食用动物油下降38%,植物油和鱼类消费分别增加57.6%和22.6%,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分别下降40%和50%。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通过干预行为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下降50%,肿瘤下降33%。,三、健康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