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01967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传递,(一)、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突触的结构(synaptic structure): 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含神经递 质的囊泡(vesicle) 小而透明囊泡:ACh或氨基酸类; 小而致密囊泡:儿茶酚胺类 大而致密囊泡:神经肽类,B.前膜:,The axon terminal and the synapse,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神经递质经此间隙扩散 到后膜。 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有与神经

2、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产生去极化反应),2突触的分类 根据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分为: 轴突-胞体式 轴突-树突式 轴突-轴突式 树突-树突式 特殊部位的突触: 如神经-骨骼肌接 头等。, 根据突触的组合形式分为:, 根据突触的传递功能分为: 兴奋性突触 (Excitatory synapse) 抑制性突触 (Inhibitory synapse),突触电位和突触整合,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三、突触整合:时间空间,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 细胞外Ca2+进入前膜递质释放并在突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后膜上某

3、些离子通道开放 某些离子进入胞内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突触处递质释放过程,The release of neurotransmitter by exocytosis,1突触后电位 指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局部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概念: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形成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增大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 Na+内流K+外流,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The generati

4、on of an EPSP,* 概念: 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 *产生机制: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上的Cl-和K+通道开放(以Cl-为通道开放主) Cl-内流 膜电位发生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The generation of an IPSP,突触后电位的特点: 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等级性:大小与递质释放量有关; 电紧张扩布: 这种作用取决于局 部电位与邻近细胞RP之间的电位 差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电位差. 越大,距离越近, 影响越大。 可叠加性,神

5、经整合,EPSP summation,突触后电位的终结,短暂性 重摄取 酶降解,自受体: 不引起膜电位变化, 释放过多时,抑制作用;释放不足,促进合成与释放,轴轴突触,突触前抑制 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结构基础为轴-轴突触,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存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 意义: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使感觉更加清晰和集中,对感觉传入调节有重要作用。,1单向传布: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但最近研究提出也有双向性(如NO等)。 2突触延搁: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时间为0.30.5ms,主要是经过环节多。 3总和: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6、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因中枢可改变兴奋的节律。 5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也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 6后发放:刺激停止,传出神经仍然发放冲动,主要原因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以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突触传递的特征,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 2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3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离大于20nm,可达几十微米;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传递所需时间可在于1s; 4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上有无相应的受体。,(一)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特点(与突触性化学传递相比较),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二)电突触 Elec

7、trical synapse 1结构特点: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两个神经元间膜间距仅2-3nm; 胞浆内不存在vesicle,两侧膜上有沟通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质,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2功能意义: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同步性活动。,gap junction,缝隙连接,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Neurotransmitter & Receptor (一)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的概念:在突触间起 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3.神经调质的概念及调质的调制作用, 神经调质:虽由神

8、经元产生,也作 用于特定受体,但不在神经元间起 信息传递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 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一 类化学物质。, 调制作用(Modulation):调质所 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的调制作用: 作用于- receptor:促进末梢 释放NE,加强血管收缩。 作用于- receptor:抑制末梢 释放NE,抑制血管收缩。,(二)受体 (Receptor) 1.Receptor的概念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 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 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 殊生物分子。 组成: 接收部分(receptor),与配体结

9、合; 效应成分(effector),换能作用。,2Receptor与Ligand结合的特性 相对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竞争性;,3 3 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Agonist and Antagonist 激动剂: 能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并 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一 般指药物制剂)。 (2)拮抗剂: 可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构型使递质不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一般指药物制剂)。 (3)配体(ligand): 激动剂、拮抗剂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等化学信号物质统称配体。,4Receptor的分类 按天然配体分类: 如胆碱能受体

10、、肾上腺能受体;受体有亚型:对每个配体来说,有数个亚型(如M,N)。 按受体存在部位分类:一般存在于突触后膜,但 也可存在于前膜,称为突触前受体。, 按受体激活机制分类: 根据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机制的不同,受体分为两类: 与离子通道耦联的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或促代谢受体, 与离子通道耦联的受体:此类受体又 称促离子受体、化学门控通道。 如:A位于终板膜和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 ACh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B氨基酸类递质的促离子型受体。,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不同的离子通道是相互独立的 通道是孔洞而不是载体 离子通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结构 通道对离子通透的特异性依赖于孔洞的大小、离子形成氢键的能力及通道内位点相互作用的强度,A membrane ion channel,The structure of a transmitter-gatedion channel,离子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或促代谢受体,大多数神经递质受体为此类受体。如:自主神经节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