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494279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习目标】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学习活动】 活动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阅读书本P67-68页,在书本上划出下列基础知识,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标注 1、引言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 ,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 ; 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规律即 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认识世界就是 ,改造世界就是 ; 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它有哪两方面的含义?4、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哲学

2、上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是什么关系?5、矛盾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二)、合作探究1、 判断:、 任何事物之间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矛盾的事物包含着两方面,一方面是统一,另一方面是对立。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2、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什么? 3、“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分别体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什么关系? 4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活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

3、阅读书本p69-72在书本上划出下列基础知识,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标注1、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2、什么是矛盾特殊性?有哪三种情形?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历史地位?(二)、合作探究1判断: 矛盾具有普遍性,就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启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矛盾普遍性包含着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

4、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体现的哲理是? 4医生让一位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绝吃苹果、香蕉、橘子等,并且喊道:“我要吃水果。”这位病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5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自贸区坚持先行先试的原则,以服务全国的发展。这蕴含的哲理是 6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对于生物界来说是矛盾普遍性,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则是矛盾的特殊性,这说明 活动三:【原理归纳】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及方

5、法论: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成语都体现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要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矛盾普特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

6、盾问题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活动四: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2. 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失败是成功之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刻舟求剑 居安思危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A. B. C. D.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 量体裁衣 B. 因材施教 C. 积劳成疾 D. 居安思危4. “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 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 矛盾双

7、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 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5.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A. 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 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 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 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6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这一名言蕴含的哲理是 A.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矛盾

8、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7有人说:“自由是个好东西,我们要自由,不要纪律。”这种观点的错在 夸大了自由和纪律的对立,否认了二者的统一夸大了自由与纪律的统一,否认了二者的对立 违背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坚持一点论,片面地看问题8“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论断体现了这样的哲理 物质决定意识 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事物发展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其对立面转化9.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

9、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体现了A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10.“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见图2),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绝对同一的观点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A. B. C. D. 11. 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欲擒故纵、声东击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 B. C. D.12. 据

10、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 ) A.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 B.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C. 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13. 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不是他事物,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指A. 事物的外部特征 B. 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C. 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D. 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14.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表现是( )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

11、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A. B. C. D. 1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这种联结表现在(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A. B. C. D. 16. 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 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D.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变的 (二)材料分析17、近年以来,我国煤矿企业连连发

12、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煤矿事故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受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一些矿产地企业超限开采,置安全生产于脑后的高密度开采,是目前采掘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运用对立统一观点,结合材料,说明企业安全生产与追求经济利益的辩证关系。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种种负面新闻, 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许多地方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让那些主动去“扶”去“助”

13、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请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由“不扶”到“扶”的道德风尚的变化。(10分)主观题参考答案17、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是对立统一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为安全生产提供物质保障;抓好安生生产,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就会忽视安全生产;片面强调安全生产,也会影响到经济效益提高要把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统一起来,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18、“扶”与“不扶”作为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2分)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分)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3分)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不扶”到“扶”,使“扶得起”变成良好的社会风尚。(3分)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