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472307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台州市书生中学 2016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次月考高一化学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可能用到的数据:H-1 He-4 C-12 O-16 N-14 Na-23 Ba-137 S-32 Mg-24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1、 实验室中配制250mL 0.10mo1L-1NaOH溶液时,必须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C.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3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2、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4、下列状态的物质,既属于电解质又能导电的是 A酒精 B.氯化钾晶体 C.液态的氯气 D.熔融的氢氧化钠5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NaHH2ONaOHH2 BH2CO3CO2H2O CSO2H2OH2SO3 DBa(OH)2+Na2CO3=BaCO3+2NaOH6在某学生的化学实验中,有如下记录,其中能达到测量要求的是A用托盘天平称取35.20g NaCl B用10ml量筒量取8.5ml盐酸C用50ml烧杯量取15.80ml溶液 D用250ml容量瓶量取25ml溶液7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

3、口倒出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D萃取时选择的萃取剂,不能与原溶剂互溶且溶质在两种溶剂中溶解性差别要大8U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的燃料。U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A235 B143 C92 D51 9最近医学界通过用14C标记的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断裂DNA抑制艾滋病毒的繁殖,则有关14C的正确叙述是A与12C60中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4N含的中子数相同C12C、13C、14C是一种核素 D与12C、13C互为同位素10下列实验仪器不宜直接用来加热

4、的是 A试管B坩埚 C蒸发皿 D烧杯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B.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C. 摩尔是一个表示微观粒子数目的物理量 D. 可用原子吸收光谱确定物质中的各类原子12.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下科学家以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学说(或模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道尔顿电子轨道理论B卢瑟福量子力学模型C玻尔行星绕太阳模型D汤姆逊葡萄干面包模型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纯碱、烧碱均属碱 B. CO、SO2均属酸性氧化物C. 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酸 D. 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14胶体区别于其他

5、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B产生丁达尔现象C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D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15下列数量的各物质所含原子数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0.5molNH3 标况下22.4LHe 4时18mL水 0.8molNa3PO4A、 B、 C、 D、16. 相同质量的SO2和SO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所含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C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 D硫元素的质量比为4:5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OH的摩尔质量是0.040Kg/mol B、1mol H2的质量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C、

6、1mol H2O的质量为18g /mol D、氧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18下列溶液与20 mL 1 molL1 NaNO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A10 mL 0.5 molL1 Cu(NO3)2溶液 B5 mL 0.8 molL1 Al(NO3)3溶液C10 mL 2 molL1 AgNO3溶液 D10 mL 1 molL1 Mg(NO3)2溶液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A标准状况下,11.2L四氯化碳所含分子数 0.5NAB常温常压下,8g甲烷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NAC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D常温常压下,1

7、mol氦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20在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A.28 L B. 11.2L C. 16.8L D. 14. 0L2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2气体与3体积Y2气体化合生成2体积气体化合物,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XY3B.XY C.X3Y D.X2Y322. 在下列条件下,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 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2H4 B. 同温度、同体积的O2与N2C. 同体积、同密度的CO和 CH4 D. 同压强、同体积的N2和O223. 混合气体由N2和CH4组成,测得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821g/L,

8、则混合气体中N2和CH4的体积比为 A. 1:1 B. 1:4 C. 4:1 D. 1:224下列根据实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A. 无色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结论:溶液显碱性B. 无色溶液焰色反应呈黄色,结论:试液是钠盐溶液C.无色溶液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结论:试液中含Ca(OH)2D. 无色试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结论:试液中含NH325. 现有下列四种因素: 温度和压强 所含微粒数 微粒本身大小 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对气体物质体积有显著影响的是A.只 B.只 C.只 D. 全部26. 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氦气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等的

9、A.原子数 B.体积 C.电子数 D.质量27、现有三组溶液(1)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2)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3)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溶液以上混合溶液分离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28. 选择萃取剂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这种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A. 不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B. 不溶于水,且比水更易溶解碘C. 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大 D. 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小29、将8gSO3加入X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里,SO42和水分子个数之比为1:5,则X等于A9 B10.8 C12.4 D15.630. 在无

10、土栽培液中,每升溶液需用0.5 mol NH4Cl溶液、0.16 mol KCl溶液、0.24molK2SO4溶质作为培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物质来配制1.00L上述营养液,所需三种盐的物质的量是 ( )A.0.4mol、0.5mol、0.12mol B.0.66mol、0.5mol、0.24molC.0.64mol、0.5mol、0.24mol D.0.64mol、0.02mol、0.24mol二、填空题(6+8+7分,共21分)31.(6分)下列物质: Fe Br2 NaCl溶液 CO2 HCl蔗糖 BaSO4 属于电解质的是 (填代号,以下同), 属于非电解

11、质的是 ,能导电的是 。32(8分)(1)、氢元素有11H、21H、31H三种核素,氧元素也有168O、178O、188O三种核素,若它们之间结合成水分子,则可组成 种不同的水分子,其分子相对质量不同的有 种。(2)、在9.5克某二价金属的氯化物中含有0.2molCl-,此氯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33、(7分)(1)氢气、甲烷(CH4)、水各1g,其中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含氢原子最多的是 ;原子最多的是 ;(2)等质量O2 和O3,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它们所含原子数之比为 ,它们的体积之比(标准状况)为 ,密度之比(标准状况) 。三、实验题(6+7分,共13分)

12、34、(6分)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490mL 0.5mol/LNaOH溶液。(1)在下列仪器中,需要用到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需要的仪器有 (2)需要称取NaOH固体 g。(3)由于错误操作,使得到的数据比正确数据偏大的是 。A把配好的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洗净的试剂瓶中备用B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定容后所得溶液的浓度C没有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D容量瓶刚用蒸馏水洗净,没有烘干E定容时,不小心加水使液面高于刻线后,再吸出少量水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35、(7分)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关试剂是 。A甲苯,酒精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