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查--ppt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72068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栓与止血检查--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血栓与止血检查--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血栓与止血检查--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血栓与止血检查--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血栓与止血检查--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栓与止血检查--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栓与止血检查--ppt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二、血管壁检测 三、血小板检测 四、凝血因子检测 五、抗凝物质检测 六、纤溶活性检测 七、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2,平衡: 止凝血 抗凝血(纤溶),失平衡:止凝血 抗凝血(纤溶) 血栓 出血,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血管壁 止血机制 血小板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纤溶机制,(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的收缩:释放血管紧张素及5-羟色胺 血小板的激活:内皮下胶原暴露,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 ,形成血小板血栓 凝血系统的活化:启动内、外源凝血系统 局部血粘度的增高,(二)、血小板止血,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于血管破损处, vW因子(von willebra

2、nd factor,vWF) 介导血小板与暴露的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粘附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形成血小板栓子 释放反应:释放ADP、ATP、 5-羟色胺等,加速聚集 促凝血活性:加速凝血酶原的活性和凝血酶的形成 血块收缩:血清析出,血栓更为牢固,(三)、凝血机制,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共同途径,7,8,参与因子 筛选试验 外源 ,Ca2+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内源 ,Ca2+ 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 活酶时间) 共同 ,Ca2+ TT(凝血酶时间 ) ,10,(四)、抗凝血机制,1、体液抗凝作用:主要为抗凝血酶,占总抗凝作用的50%67%,可灭活凝血酶、因子a、a、

3、a、a等; 2、细胞抗凝作用:单核-吞噬系统与肝细胞吞噬清除凝血物质(凝血酶原激活物、免疫复合物等);,11,(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血液凝固,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血管内皮、肾小球释放入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纤维蛋白降解介产物,纤维蛋白原,纤溶酶,纤溶酶原,12,二、血管壁检测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原理: 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 的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壁完整性及其脆性。 参考值: 5cm直径圆内:男性5个; 女性及儿童10个。 临床意义: 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VC或VP缺乏等; 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原发性

4、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症、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血管性血友病(vWD)等。,13,二、血管壁检测 2、出血时间测定(BT),原理: 皮肤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停止时间。 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min,9min异常。 临床意义 血小板明显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严重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如vWD、DIC; 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药物干扰,如服用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丁)等。,14,二、血管壁检测,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

5、F:Ag)测定 原理: 免疫火箭电泳法:含vWF抗体的琼脂凝胶板+受检血浆电泳,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线 参考值: 94.1%32.50% 临床意义: 减低: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 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 病变、糖尿病、妊高征、肾小球疾病、大 手术后等。,15,三、血小板检测 1、血小板计数,采用镜下目视法或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减少 PC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PC破坏或消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SLE、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DIC、血小板减少

6、症(新生儿、输血后、先天性); PC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增多 原发性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16,三、血小板检测 2、血小板平均容积和分布宽度测定(MPV、PDW可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MPV、PDW表明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 参考值:MPV 711fl PDW1517% 临床意义: MPV :a.Plt破坏增加而代偿功能良好;b.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是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 MPV: a.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白血病患者半数MPV。 b.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PDW 表明均一

7、性高,反之血小板大小悬殊。,17,三、血小板检测 3、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测定,原理:ELISA 参考值:PAIgG 078.8ng/107PLT PAIgA02.0ng/107PLT PAIgM07.0ng/107PLT 临床意义 9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AIgG增高,SLE 等也为阳性; 激素治疗的ITP PAIgG降低,复发时升高;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慢活肝、慢淋、MM、Evan综合征等也增高。,18,三、血小板检测 4、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原理:受检血液以一定速度通过含一定量玻璃珠的玻璃柱,供血小板吸附,充分接触一定时间后,检测吸附前后血小板

8、数的差,计算黏附率。 参考值:62.5%8.61% 临床意义:黏附率增高: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黏附率减低: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和SLE等。,19,三、血小板检测 5、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原理: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互相黏附,也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 参考值:各实验室制定 临床意义: 增高: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增强,血小板被激活及其释放反应亢进,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减低:血小板无力症

9、、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20,三、血小板检测 6、血块收缩试验(CRT),参考值: 血块收缩率 48%64% 临床意义 减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增高: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缺乏症等。,21,四、凝血因子检测,1、2个传统试验: (1)凝血时间测定: 离体血液接触玻璃试管后凝固的时间。612min。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 (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给待检血浆中加入Ca+和兔脑粉(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

10、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1113s。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22,四、凝血因子检测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原理:在37下,用接触因子活化剂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3因子(PF3提供磷脂表面,有利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在Ca+的参与下,观察凝血所用的时间。 由于磷脂仅是凝血活酶的一部分,所以称部分凝血活酶试验。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各因子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23,四、凝血因子检测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值:3243秒,较对照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延长: 因子、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缺乏症;凝血

11、酶原重度减少,如严重的肝损伤等;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严重肝损伤等;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时;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类肝素物质增多等。 缩短: 高凝状态,24,四、凝血因子检测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原理:在被检血清中加入兔脑粉(因子,即组织因子)和Ca+ 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 参考值 PT 1113秒 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I、V、缺乏;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异常凝血酶原增加等。 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 如DIC早

12、期、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25,四、凝血因子检测 4、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人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Fg的含量。 参考值 :24gL 临床意义:增高: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减低: 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26,五、抗凝物质检测 1、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原理:抗凝血酶是血液抗凝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可以对抗凝血酶和多种凝血因

13、子的活性,生理作用是防止凝血过度、血栓形成。本试验有助于了解抗凝系统的机能状态。 参考值:108.55.3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障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 减低: 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27,五、抗凝物质检测 2、血浆蛋白C抗原(PC:Ag)检测,原理:蛋白C系统是人体的重要抗凝系统之一,主要由血浆蛋白C(PC)、PS、活化蛋白C抑制物(APCI)和血栓调节素(TM)组成。PC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 之一,是体内重要的抗凝因子,占全血抗凝活力的2030。在体外只要达到0.2g/mL即可引起明显的

14、抗凝效应。PC具有抗凝血、促进纤维蛋白溶 解的作用,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凝血-抗凝血机制的平衡。 参考值:102.520.1% 临床意义:减低:先天性或获得性PC缺乏症,后者见于DIC、肝病、手术后、口服抗凝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8,五、抗凝物质检测 3、血浆肝素定量测定,肝素主要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合成,主要作用是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参考值:正常未使用肝素,0IU/ml. 临床意义:使用肝素抗凝时,血浆肝素浓度以0.20.5IU/ml为宜(治疗有效而临床又很少发生出血)。,29,六、纤溶活性检测 1、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原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受到纤溶酶作用后,形成

15、多种肽链碎片,统称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参考值:胶乳凝集法5mg/L 临床意义: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但不能鉴别原发与继发。包括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梗塞、深静脉血栓、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30,六、纤溶活性检测 2、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原理:在继发纤溶时,纤维蛋白(不是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产生D-二聚体等,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 参考值:胶乳凝集法为阴性;ELISA:200g/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症(如DIC)为阳性或增高; 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 两者鉴别的重

16、要指标。,31,六、纤溶活性检测 3、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3P试验),原理:凝血与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形成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不被凝血酶所凝固。但其中的纤维蛋白单体(SFM)却能被硫酸鱼精蛋白沉析出来,形成纤维蛋白样的副凝块。这种不需凝血酶的 “凝结” 现象叫副凝现象。阳性反映血液内有微量凝血酶,进而生成SFM,又是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的标志。 结果 正常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DIC的早、中期。 阴性: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 症,也有假阴性。,32,33,七、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自学),1、筛选试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