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70762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4.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教 学 目 标,【掌握】 各型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熟悉】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各型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了解】 各型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要点。,脑血管疾病概述,脑血管疾病(CVD)是各种由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液循环和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一、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常见病 多发病 120-180/10万,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100万 /年,遗留

2、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 75%,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CVD,二、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情况,根据起病情况:将脑血管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根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持续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小于24小时)和脑卒中(超过24小时) 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又叫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和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一、分类,脑 血 管 疾 病,急性,慢性,TIA,脑卒中 (中风),缺血性 (脑梗死),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 腔出血,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3、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三、脑的血液供应,(一)脑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 最重要的是脑底动脉环(Wills环),由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 (二)脑静脉系统 由脑静脉和静脉窦组成。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直窦、海绵窦、横窦和乙状窦。,复习脑血液循环,脑血液供应,复习脑血液循环,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3/5血液,供应大脑半球的后2/5血液小脑和脑干,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4、,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颈内动脉系统:供应眼 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 椎-基底动脉系统: 供应大脑半球后2/5 (枕叶及颞叶内侧)、 丘脑、内囊后肢后1/3、 全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的构成及意义,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使两半球及两个供血动脉系统间的血供相互代偿。 但脑深部穿动脉的吻合支较少,脑血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较差。,大脑血管结构特点,脑动脉: 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没有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这样可避免因血管波动影响脑功能。 脑静脉: 腔大壁薄弹性差;无静脉瓣;大多

5、不与动脉伴行;静脉窦,静脉血及脑脊液经此血流缓慢。 特点: 1、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不易推动和排出随血液来的栓子,故易患脑栓塞。 2、因脑动脉壁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又容易导致脑出血。,1.脑部代谢特点: 血流丰富、无葡萄糖和糖原储备 2.脑血流调节: 自动调节(Bayliss效应):60-160mmHg,四、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脑的血流及其调节,正常脑血流量 800-1000ml/min 1/5流入椎基底动脉 4/5流入颈内动脉 脑的平均重量1400g 占体重的23, 脑血流量占全身1520。,脑血流量的调节 平均动脉压60160mmHg可自动调节,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经室间孔

6、第三脑室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颈内静脉。,血管壁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常见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颤等 血液成分的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粘血症(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和凝血机制异常(如应用抗凝剂、服用避孕药和DIC等)。 其他:如颈椎病、肿瘤压迫邻近的大血管,血液栓子(如空气、脂肪、肿瘤)等,五、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年龄 年龄是重要的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一。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加,55岁后每10年增加1倍。所有卒中大多数发生于65岁以上。卒中发生率:老年人

7、中年人青年人。,2性别 男性比女性的卒中发生率大约高30%。在每个年龄组的发病率:男性女性。 3家族史 脑血管病家族史是易发生卒中的一个因素。父母双方直系亲属发生脑卒中或心脏病时60岁即为有家族史。,4种族 不同种族的卒中发病率不同,有色人种卒中发病率高于白色人种。 此外,社会因素,如生活方式和环境,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具体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肥胖、缺少体育锻炼、脑动脉狭窄、心脏病变。其他危险因素有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高凝状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妇女激素替代治疗、脑血栓后抗凝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1诊断

8、从首诊开始,每次检查血压时,都要正确测量。复诊血压的目的是为了明确首诊高血压是否呈持续性,如果高于正常界限,要引起重视。,2.成人高血压分类,种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 120 和 80 正常 130 和 85 正常临界 130139 或 8589 高血压 1期 140159 或 9099 2期 160179 或 100109 3期 180 或 110,3.提示,1.表适用于判断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2.若SBP和DBP分属不同类型,判断应归为高级 3.单纯SBP高血压定义: SBP 140mmHg,DBP90mmHg 5.明确有无特定的靶器官疾病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心血

9、管危险评估参数,1. 年龄:男性 55岁 女性: 65岁 2. 血脂水平13级,血脂异常TC 5.7mmol/L,LDL-C 3.6,HDL-C 1.0 3. 一级亲属在年龄 50岁时有心血管病史 4. 腹型肥胖或肥胖 腰围: 男性: 85cm,女性: 80cm BMI 28kg/m2(体重/身高的平方) 5. 吸烟,靶器官损害证据,心: 心电图 ,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 脑: 颈动脉超声IMT(内中膜厚度) 0.9,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肾: 微量蛋白尿,蛋白尿 300mg/24h 血清肌肝: 男性: 133umol/L 女性: 124umol/L 眼: 视网膜:视乳头血肿,出血或渗出 具有靶

10、器官损害者,应严格控制血压, 才能减少脑卒中的风险,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脂,脂代谢异常的判断 脂质名称 合适范围 临界水平 需治疗水平 TC 5.20 5.235.69 5.72 (220mg/dl) TG 1.70 1.70 (150mg/dl) HDL-C 1.04 0.90 (40 mg/dl) (140mg/dl),可干预危险因素糖尿病,型糖尿病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糖尿病与脑血管病高度相关,可使脑血管病加重,所以应重视糖尿病的防治。 伴有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以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及可能的大血管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6.5%。

11、,可干预危险因素吸烟,1.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建议:所有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吸烟者戒烟。 2.不吸烟者避免被动吸烟。 3.提供戒烟指导。 4.尼古丁替代品,戒烟药品。,可干预危险因素酗酒,酗酒可使脑卒中危险增加 建议:少量饮酒 男性:酒精含量25g/日 葡萄酒150ml 啤酒500ml 白酒50ml 女性减半,定义: 2003年3月,卫生部出台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确定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界限: BMI(体重指数)大于24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可干预危险因素肥胖,这是大家熟识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他在今年初患脑出血,经多次手术,抢救治疗,至尽仍处于昏迷状态,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在不

12、是当年叱诧风云的总理了。,肥胖与脑血管病,肥胖者患卒中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出40%,猝死是一般人的1.86倍。 原因,肥胖 内分泌紊乱 血TC,TG LDL-C增高,HDL-C降低, 动脉硬化。 脑血管狭窄 肥胖导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有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平均月死亡率都是冬季最高,12月份上升,12月份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7月份又出现一小高潮。 低温或高温均可导致体内平衡的波动,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血压骤变或血流缓慢,冬季干燥和夏季出汗多可引起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特别对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寒冷的刺激使血压增高,易诱发脑血管病。,气候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六、脑血管疾病预防 原则 早期检

13、查; 防治危险因素; 药物预防(如选用阿司匹林),脑卒中预防,一级预防适和人群,二级预防适合人群,有卒中倾向、尚无卒 中病史的个体预防脑 卒中的发生,已发生卒中或有TIA病 史的个体预防脑卒中 复发,三级预防适合人群,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 活质量,病因预防,提倡 合理膳食、适量 运动、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临床预防, 发生后积极治疗 康复治疗,卒中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最重要为病 变性质、病因、严重程度和病人年龄等。大 多数急性期存活病人仍保持独立功能,约15 的病人需要照看。因卒中多发于中老年, 10年存活率约为35。,七、预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14、ischemic attack,TIA,TIA概述,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TIA患病率为180/10万。,(一)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是主要病因。 (二)发病机制 1微栓子学说 2血流动力学障碍学说 3脑血管痉挛学说,TIA临床表现,TIA基本临床特征 发作性 短暂性,症状24小时内完全缓解; 可逆性,症状可完全恢复,一般不留神经功能缺损 反复性,每次发作出现的局灶症状符合一定的血管供应 区。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

15、障碍的症状:多为症状刻板出现,反复发作 年龄多在50岁以上,TIA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 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对侧感觉障碍。 眼动脉缺血:一过性单眼黑曚 优势半球缺血:可有失语,TIA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复视及视野缺损为常见症状 一般不伴耳鸣 特征性的症状: 交叉性感觉障碍或交叉性瘫痪 突发跌倒,但无意识丧失;短暂性全面遗忘;双眼视力障碍 一般症状:言语不清、共济失调、视物模糊、声音嘶哑等,1.血液检查:可有血糖、血脂、血黏度异常。 2.颈部超声波检查:可有双侧颈动脉狭窄。 3.彩色经颅多普勒:可有颅内大动脉狭窄。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等。,(一)检查,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二)诊断要点,突然发病,持续时间短,24h内完全恢复,(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因。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2.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3.活血化淤类中药:如丹参、川芎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