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脑脊髓液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66977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含脑脊髓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内含脑脊髓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内含脑脊髓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内含脑脊髓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内含脑脊髓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含脑脊髓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含脑脊髓液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九 神经系统,外周神经,中枢神经,脊髓,脑,躯体神经,植物性神经,脑神经,脊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神经系统,10-1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小脑,大脑,延髓 脑桥 中脑,间脑,中枢神经,(一) 脊髓 低级的反射中枢,又是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径路。 联系外周与脑的桥梁 1.脊髓的位置 位于椎管内,自枕骨大孔后缘向后伸延至荐部,神经系统的构造,一、中枢神经系统,2.脊髓的外形: 背腹略扁的圆柱体,全长粗细不等,颈膨大、腰膨大。脊髓圆锥,终丝,腹侧正中裂、背侧正中沟、背、腹外侧沟。马尾。 脊神经根:背侧根,脊神经节腹侧根。 背侧根和腹侧根在椎间孔附近合并成脊神经,经椎间孔 出椎管。

2、每对脊神经根所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3.脊髓的内部结构 (1)中央管:细长纵走,前通第4脑室,内含脑脊髓液,在脊髓圆锥处扩大为终室。,(2)灰质: 呈蝴蝶形,纵柱,背侧柱;腹侧柱。灰质连合。 背侧柱 主要是中间神经元的胞体。 中间外侧部 T1L3节段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的所在; 荐髓中间带外侧部 由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组成 腹侧柱属运动性。,(3)白质: 主要由纵走的神经纤维构成,为脊髓上、下传导冲动的传导径路。 a、背侧索 是由各段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构成,有传导本体感觉的作用。 b、外侧索由脊髓灰柱中的中间神经元的突起和分别由来自大脑、中脑和延髓的轴突组成,通

3、至脊髓灰质腹侧柱的运动神经元。 c、腹侧索:以传导运动为主,分别起于大脑皮质和中脑,通至脊髓腹侧柱的运动神经元,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小的传入的神经束。 d、固有束:主要由背侧柱内的中间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上行或下行一段距离又返回灰质,以联系脊髓的不同节段。,4.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 由上、下行纤维束来实现。除头面部以外,身体的深、浅部感觉以及大部分内脏感觉都通过脊髓传导到脑。脑对躯干和四肢骨骼肌运动以及大部分内脏活动的管理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 (2)反射功能: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5.脊膜 脊髓外面被覆三层结缔组织膜的总称 1.脊软膜,紧贴脊髓的表面,薄,内含血管。 2.脊蛛网膜,薄、细而透

4、明。 3.脊硬膜,白色致密的结缔组织膜, 硬膜上(外)腔:内含静脉、大量脂肪、脊神经。 硬膜下腔:内含淋巴液, 脊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髓液,以营养脊髓。,6.脊髓的血管 脊髓腹侧动脉,是脑的基底动脉向后的延续。 枕动脉、椎动脉、肋间背侧动脉、肋腹背侧动脉、腰动脉和荐正中动脉(牛)或荐外侧动脉(马)的脊髓支汇注于脊髓腹侧动脉。 脊柱窦。它沿着椎体背侧的背侧纵韧带两侧纵向伸延,经吻合支把脊髓的静脉血送入枕静脉、椎静脉、肋间静脉、腰静脉和荐外侧静脉。,(二) 脑 1、脑的形态、位置和区分 脑的大小: 象的大脑是人类的4倍,蓝鲸的大脑是人类的5倍。 背面观:大脑横裂、大脑纵裂,沟,回,皮质。 额叶(运

5、动区),顶叶(感觉区)、颞叶(听觉区)、 枕叶(视觉区)、边缘叶(内脏区),胼胝体。 蚓部,小脑半球。,腹面观: 延髓:延髓呈前宽后窄的扁柱状。腹正中裂。锥体。锥体交叉。 脑桥: 中脑:大脑脚。脚间窝, 间脑:下丘脑。乳头体,灰结节。垂体。视交叉,视束。 大脑:梨状叶。 嗅球。内、外侧嗅回。嗅三角。外侧嗅回向后连于梨状叶;内侧嗅回伸入半球内侧,连于旁嗅区。外侧嗅回的外侧,以外侧沟与大脑皮质为界。十二对脑神经。,2、脑干 脑干在结构上比脊髓复杂, 它联系着视、听、平衡等专门的感受器, 是内脏活动的反射中枢和联系大脑高级中枢与各级 反射中枢的重要径路; 是大脑、小脑、脊髓以及骨骼肌运动中枢之间的桥

6、 梁。,(1)脑干的外形: 延髓 呈前宽后窄、背腹侧稍扁的四边形,位于小脑腹侧,尾侧在平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吻侧与脑桥以延髓脑桥沟(腹面)和髓纹(背面)为界。延髓的闭合部;延髓的开放部。 延髓腹侧,延髓锥体,锥体交叉,斜方体。 延髓背侧,闩,绳状体。薄束核结节,楔束核结节(外)。 6-12对脑神经根发出。 脑桥位于小脑腹侧,中脑、延髓之间。横行隆凸,基底沟;脑桥臂小脑中脚。菱形窝的前半部,结合臂小脑前脚,前髓,第四脑室 延髓、脑桥、小脑之间的空腔, 前通中脑导水管,后接脊髓中央管。 可分为顶壁、侧壁和底壁三部。 菱形窝: 正中沟,界沟(内侧部、外侧部)。 面神经丘,前庭区,听结节, 舌下神经三

7、角, 迷走神经三角(又称灰翼)。,(2) 脑干的内部结构 基本特点: 灰质: 脑神经核(第312对):运动性脑神经核群,位于界沟内侧; 感觉性脑神经核群, 位于界沟外侧。 其他核团: 薄束核、楔束核、橄榄核,脑桥核,红核、黑质等。 白质:脑干各核团间的联系纤维,过路纤维,脑干各神经核团与其以外各结构间的联系纤维。,延髓的内部结构 锥体束,锥体交叉; 延髓闭合部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交叉到对侧,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称内侧丘系,上行至丘脑; 延髓的灰质:组成第六至第九对脑神经核,第五对脑神经感觉核的一部分,它们与中脑和脑桥内的脑神经核在脑干被盖内排列成6对长短不一的细胞柱。

8、脑神经运动核团排列在内侧,靠近中线处;脑神经感觉核团排列在外侧。 延髓开放部的腹外侧:下橄榄核,其传出纤维主要投射至小脑,称橄榄小脑束,是组成小脑后脚的主要纤维。,脑桥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可分为背侧的被盖和腹侧的基底部。 被盖部: 延髓的延续,三叉神经核、外侧丘系核、网状 结构。 基底部:由纵行纤维和横行纤维及脑桥核构成。,中脑的内部结构 顶盖四叠体 前丘, 呈灰质和白质相间的分层结构,皮质下视觉反射中枢。 接受视神经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外侧膝状体,再至大脑皮质。 后丘,表面覆盖一薄层白质, 皮质下听觉反射中枢。前丘亦接受后丘的纤维,发出纤维形成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完成视觉和听觉所引起的反射

9、活动。 顶盖前区:接受视网膜、大脑皮层枕叶及外侧膝状体等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动眼神经副交感核,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大脑脚底 主要由大脑皮质到脑桥、延髓和脊髓的运动纤维束组成。 被盖 位于顶盖与大脑脚之间,是脑桥被盖的延续。在顶盖与被盖之间的中央有中脑水管,向后通第四脑室。 黑质,红核,是锥体外系的重要核团。 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3)脑干的网状结构 位于脑干各部的被盖部,由各种来源的神经纤维和大小不一的神经元胞体交织而成 躯体反射(如角膜反射等)和内脏反射(如吞咽、呕吐、咳嗽、呼吸等)的重要联络站或中枢。 近年来已证实其功能与运动姿势及内脏活动的调节、觉醒和睡眼的活动有关。,3、小脑

10、(1)外形: 略呈球形,位于延髓和脑桥的背侧。小脑背侧面有二条近平行的浅沟,将小脑分为左、右小脑半球和蚓部。小脑的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将小脑分成许多小叶。 (2)内部结构: 小脑表面的灰质为小脑皮质,内部的白质呈树枝状伸至小脑各叶,即活树或髓树。在白质内还存有三对灰质核团:小脑外侧核、小脑中位核、内侧核顶核。,小脑的白质组成3对小脑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系。 小脑后脚或称绳状体,小脑和脊髓、延髓。 小脑中脚或称脑桥臂,脑桥与小脑。 小脑的前脚或称结合臂,小脑各核(主要为齿状核)到中脑红核、大脑的基底核以及丘脑的纤维。 大脑皮质发出的皮质脑桥束脑桥核脑桥小脑束经小脑中脚新小脑,借此大脑皮质

11、可控制小脑的活动。 小脑至丘脑的纤维,在丘脑中继大脑皮质,借此小脑可以调节和影响大脑皮质的随意运动。,4、间脑 (1)外形,间 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视前部 视上部 灰结节部 乳头体部,缰三角 松果体 缰联合,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2)内部结构: 丘脑: 为一对略呈卵圆形的灰质块,是皮质下的主要感觉中枢,内有呈“Y”形的白质髓板将灰质分为一些核团。如丘脑前核、腹外侧核。某些核团是上行传导径的总联络站;有些与运动、记忆有关。 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冲动通向大脑皮质的联络站。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冲动通向大脑皮质的联络站。 上丘脑:位于丘脑与中脑的背侧,主要是缰或缰三角,内有缰

12、核。缰的背侧有松果体,为内分泌腺。,下丘脑, 功能:是植物性神经的重要中枢;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 调节摄食;调节内分泌;调节生物钟;调节情绪 下丘脑内贯穿着两对粗大的纤维束:穹窿束,乳丘束。在二对束的内侧为下丘脑内侧核,其外侧为外侧核。 纵向从内向外分为三个带:室周带、外侧带、内侧带从前向后分为四个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区。,4、大脑 (1)端脑的外形 大脑的背外侧面: 大脑表面被盖覆大脑皮质。出现沟回。纵裂深部有胼胝体。每个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分为四个叶:枕叶(视觉区),顶叶(感觉区),额叶(运动区),颞叶(听觉区)。 大脑内侧面:胼胝体。透明隔。侧脑室。透明隔下连穹窿。连接左、右

13、嗅脑的前连合,由前连合向后下直至视束末的板是终板。 大脑腹侧面: 嗅脑。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嗅结节、梨状叶和海马以及透明隔等部分。,(2)端脑的内部结构 嗅脑:其外侧缘以嗅沟与大脑半球皮质为界。嗅球,嗅丝(嗅神经),嗅束分为内、外侧嗅束。内侧嗅束伸向半球的内侧面到达隔区;外侧嗅束向尾侧延续为梨状叶。嗅三角:嗅结节,前穿质(尾极)。其深部为基底核(纹状体)。 梨状叶:是大脑脚的外侧一丘状隆起,表层是梨状叶皮质内有腔,是侧脑室的后角。梨状叶向背侧折转为海马回(海马旁回)。,海马:由海马回转至侧脑室成为海马。海马呈双角状,亦称海马角,属古皮质。海马的纤维向外侧集中形成海马伞。伞的纤维向吻内侧伸延

14、并与对侧的相连形成穹窿。 穹窿的中部较短,为穹窿体,其背侧与胼胝体之间有透明隔。穹窿体的吻侧为穹窿柱,向吻腹侧伸入间脑,连于乳头体。穹窿体的尾侧为两穹窿脚。两脚间的横行纤维为每马连合。海马伞的边缘与侧脑室脉络丛相接。,大脑半球的皮质和白质: A.皮质: B.白质:大脑半球内部的白质有三种纤维: 联络纤维,连于同侧半球各叶和脑回之间。 连合纤维,连于左、右半球之间,如胼胝体、前连合和海马连合。 投射纤络,是联络大脑皮质与脑各部及脊髓的上、下行传导纤维,如内囊。 C.基底核纹状体:位于大脑半球的基底部,与间脑相连,也是皮质下运动中枢,主要有尾状核和豆状核。两核之间有由白质构成的内囊。纹状体是锥体系

15、以外运动束的一个重要联络站。,D.边缘叶,围绕胼胝体包括大脑内侧面的扣带回、海马回、齿状回和海马等结构(在脑干周围组成了一个边缘),称“边缘叶”。边缘系统由边缘叶、皮质结构和皮质下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复杂的联系,合成一功能系统,称边缘系统,其活动与情绪变化、记忆、内脏活动以及个体和种族保存有关。,E.侧脑室:大脑半球内腔为侧脑室,通间脑的第3脑室。为每侧大脑半球中的不规则腔体,经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侧脑室的内侧壁是透明隔,位于胼胝体与穹窿之间;顶壁为胼胝体;底壁的前部为尾状核,后部是海马。侧脑室很不规则,前部通嗅球腔,后部向腹侧到达梨状叶内。侧脑室内有脉络丛,在室间孔处与第3脑室脉络丛相连

16、。可产生脑脊液。,(4)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无色透明液体,充满各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维持滲透压、颅内压的恒定。 脑脊髓液:无色透明的液体,由侧脑室、第3脑室和第4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充满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通过第4脑室脉络丛上的孔(正中孔和外侧孔)进入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内的脑脊髓液通过硬膜窦内的蛛网膜粒渗入静脉寞而归入静脉。脑脊髓液与位于硬膜下腔的淋巴共同起保护和营养脑、脊髓的作用(运送养料,带走代谢产物及维持颅内压)。 脑脊液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回入血液循环。,二、外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简称神经,白色,呈带状或索状,是由联系于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神经纤维所组成, (一)脊神经:为混合神经,在椎间孔附近由背侧根(感觉根)和腹侧根(运动根)聚集而成,它由椎间孔或椎外侧孔伸出,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背侧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