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440413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课题23愚公移山课时2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反馈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学习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法指导1、独立思考,认真研究导学案,运用好双色笔。2、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

2、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等;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知识链接1、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2、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

3、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3、关于作者: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达成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预习导学】 (相信自己,才

4、能成就自己!)一、一读课文,夯实基础。1、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冀州之南( ) 惩山北之塞(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一厝朔东( ) 高万仞( ) 箕畚( ) 魁父之丘( ) 雍南(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3、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要求:小组内订正答案,把有疑问的问题标记出来,在班上师生集体讨论。)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意为 。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为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年且九十( )

5、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 且( ) 焉( ) 置( )土石 荷担( ) 箕畚运于( ) 始龀:( ) 智叟( ) 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无穷匮也:( ) 何苦而不平( )3)翻译句子: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_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甚矣,汝之不惠!_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二、二读课文,品味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 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6、)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说故事内容 说故事寓意 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3理解写。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课堂导学】 (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合作(一)朗读展示(二)疏通文意1、质疑问难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注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生生互助(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1)组内交流。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2)展示讲解。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

7、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3、我来译文(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三)问题探究(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目的 2、移山遇到的困难:(1) (2) (3) 3、面对这些困难,课文就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 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 说明了智叟不 愚公不 【拓展延伸】读一读:愚公移山 (歌词)作词:韩永久 演唱:江涛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

8、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文本内容:一个困难催生一个决心,两个疑问引出众人支持.一段回答击退一种嘲笑,两位神仙帮助万代宏愿(梦想)。乍听为笑谈,深思乃哲理。想法:我要移山面对困难两座:太行山和王屋山行动:一铲一铲又一铲,一筐一筐又一筐;时间:一年一年又一年,一代一代又一代结果:山低了,土少了,信心越来越高,希望越来越多山移走了原因:一叩一垦,功在不舍寓意: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获得成功羡慕你的不是权势是气质,景仰你的不是高度是境界,害怕你的不是本领是精神。品一品:现实想法:我要学好面对困难两样:坏习惯和懒惰行动:一页一页又一页,一本一本又一本;时间: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岁一岁又一

9、岁。结果:书本渐渐厚了,学问渐渐深了,心灵渐渐丰富了,人生渐渐幸福了学毕业了原因:听说读写,功到自然成。评价: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是因为有决心战胜困难;失败是因为无决心战胜困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习小结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10、学习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展示+反馈)【达成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课堂导学】 (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行动才更有效)二、朗读展示(组内分段朗读比赛,看谁读的最好。)三、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用原文回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妻子的“献疑”体现

11、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第6句和第8句写了什么?有何作用?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3、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5、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四、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五、展示讲解(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巩固提升】必做题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体裁)。2、解释句中的字:杂然相许(许: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且焉置土石(置: ) 帝感其诚(感: )而山不加增(加: ) 聚室而谋曰(聚室: )3、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