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下课件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438722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下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下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下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下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下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下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下课件1(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四川专用,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

2、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古义:此 今义:判断动词,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名词,自己,介词,从,动词,听说,名词,名声,形容词,书写的,动词,写,形容词做动词,哀伤,叹惜,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名词做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名词做状语,每天,属于,完成,相当,通达智慧,聚拢、团结,消失,胜过,四处拜访,代词,他的,代词,指仲永写的诗,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

3、的样子,介词,到,向,介词,在,介词,比,介词,从,代词,它,指书具,代词,指仲永的诗,代词,指仲永作诗的才能,代词,指仲永的情况,结构助词,的,语气助词,不译,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中心思想,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请他们)欣赏他的诗作。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以后,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他作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4、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那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三、问题探究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仲永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不让仲永读书学习。人不学习就不能进步,不进步就会落后。 2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 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以方仲永为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天资过人而不学习,就会变成普通人,并进一步说明如果天资一般的人不学习,结果会比普通人还要不如,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方仲永

5、幼年天资过人,而长大后却庸碌无为的故事,说明了人的成才不能只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的道理。,【考点精练】 (2015成都)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隶耕 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 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 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D,B,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

6、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C,4翻译下列句子。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仲永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书具给仲永。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方仲永的通达智慧是先天得到的。 5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启示。 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

7、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涂”通“途”,道路,“邪”通“耶”,语气词,古义: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古义:重新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动词,掌管,助动词,应当,动词,知道,动词,认清,识别,推

8、托,研究儒家经典,粗略地阅读,到了的时候,到,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擦擦眼,介词,拿,用,与“为”组成词组,可译为“认为”,于是、就,二、成语探源 1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三、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三天,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

9、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四、问题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读书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习的可能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让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2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五、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D,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10、的意思。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或:吕蒙借口军中事务繁忙来推托) 3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现身说法,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

11、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

12、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坐”通“座”,座位。,古义:逃跑,跑 今义:行走,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两端之间,里面,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极点,停止,消失,喂奶,乳头,名词,妙处,形容词,好,名词,指头,动词,指出,坐在,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名词做动词,举行宴会,名词做动词,喂奶,形容词做动词,擅长,名词做状语,用手,名词做动词,说出,设置,安放,伸展,松弛,拉,在这种情况下,全,都,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

13、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面醒木拍了一下,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的人。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是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听着,微微地笑着,默默地赞叹着,都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3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的一个地方。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时客人当中没有一个不脸色大变,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发抖,差一点就要抢先跑了。,三、问题探究 1文末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

14、什么作用? 结构上与首段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极言道具之简单,说明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这样,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课文中有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句子,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遥闻深巷中犬吠。”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以这些声音为反衬,加重了深夜的寂静气氛。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生动再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高度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C,A,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的心情

15、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议论。竭力说明口技表演者模仿的声音之多,突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古

16、义:跑 今义:行走,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古义:绳子 今义:维持,名词,喝的水,动词,喝,名词做状语,向北,名词做状语,在半路,方位名词做状语,向西北,到,连词,表示顺承,二、成语探源 夸父逐日:夸父拼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跟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这里移动;大地向东南塌陷,所以江河泥沙都朝这里流去。,四、问题探究 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存在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