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下 马说课件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438645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下 马说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下 马说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下 马说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下 马说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下 马说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下 马说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下 马说课件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古文精析,作品与作者,马 说 韩 愈,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 散文家之一,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世有“杜诗韩文”的说法,就是说他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一样出类拔萃。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政局不稳,知识分子常怀才不遇。韩愈本人也多次被贬官降职,因此他对埋没人才的做法很不 满,这篇文章就是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的名篇之一。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 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本文采用 “说”这一议论性的文体,借物比喻。文章论证严密,气势充 沛,鲜明地体现了韩愈散文的风格。,1.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显露。 食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一 词语积累,知 识 归 纳,2. 古今异义,3. 一词多义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饲” ,喂。 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能,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它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恕乎(论语): 语气词,表示反问、揣测等意思。,以,食,能,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

3、,等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出师表): 等等,表示没有列举完。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相称。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称赞。 4. 词类活用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动用法,使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 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等,策,称,1.主旨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为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慨和控诉。 2.结构梳理 一、引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

4、、分析问题: 三、得出结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 课文理解,直接原因: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内容精析 (1)托物寓意:文章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 中,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2)结构精巧,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 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5、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全文共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语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的强烈谴责。,(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此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形象。 (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此句中“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更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具有辛辣的嘲讽意味。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此句运用了设问,点明中心,

6、结束全文,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中 考 真 题,一 名句默写,1. 呜呼!_?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2015广州) 2. 故虽有名马, _, 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2015张家界),其真无马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二 文言文阅读,(2014凉山州),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7、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执策而临之(面对),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1自然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