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33879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诸云龙,朱丹溪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痰证的贡献,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争鸣极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有影响的“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就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的一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医学家。今年是丹溪翁诞辰730年,为了缅怀丹溪老人,学习他以养阴为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杂病治疗的宝贵经验,特撰此文,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教正。 一、生平事迹 朱震亨,字彦修,晚年人称其为“丹溪翁”,生于公元1281年,淬于1358年,享年77岁,丹溪幼年亡父,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青年丧妻。其学医之路崎岖,成才之路给人以很大启迪。,生平事迹,1、天资聪颖,人称“神童” 2、

2、发愤学医 3、拜师许谦,学习理学 4、跋涉千里,终得良师 5、医术超群,闻名遐迩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1、天资聪颖,人称“神童” 丹溪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居浙江义乌赤岸镇,因该镇西南之东溪、西溪合流处,名曰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老人”。 丹溪家族世代为儒。丹溪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性情豪爽。他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一挥即成,故人称之“神童”。少年时因家境衰落,以采药为生。,2、发愤学医 丹溪从医的道路十分曲折。十三岁时其母患“脾疼”证,众医束手,丹溪遂有志于医,研读素问。“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格致余论.序)。但是,丹溪时时追念众多亲人被庸医所误

3、,如:其父之内伤、伯父之瞀闷、叔父之鼻衄、其弟之腿疾、其妻又死于积痰. .,均死在庸医之手。想到此,丹溪“心胆摧裂,痛不可追”(格致余论.序)。于是,立志发愤学医。,3、拜师许谦,学习理学 在丹溪36岁那年,听说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在东阳八华山学医,遂前往听讲,并拜及门下,他对许谦所授理学非常崇拜。“ 每宵挾册,坐至四鼓”。学后,“自悔昔日之沉冥颠隮 ,汉下如雨”(丹溪翁传)。丹溪刻苦攻读理学四年,终有所悟,学业大进,并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理学家。这段经历,对他后来学医,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并对他的医学理论及学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来,许谦久病不愈,在床前对丹溪说:“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

4、,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丹溪翁转)鼓励丹溪进一步学医。当时,丹溪年届四十,他决心弃儒学医,遂重研灵素,日夜不辍,历时四年。,4、跋涉千里,终得良师 丹溪在学术上有远大的抱负,为了精研医术,他离乡背井,四处寻求名师,他寻师的行踪是:“渡浙江,走吴中(苏州),出宛陵(安徽宣城),抵南徐(江苏丹徒),达建业(南京)”。跋山涉水一千余里,历时五载,未得良师。回武林(杭州)后,始闻郡中有罗知悌者,世称太无先生,精通医术,得金,刘完素之再传(刘传荆山浮屠,再传罗),又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但罗性情孤僻,世嫉愤俗,很少接待求访,丹溪多次求见,均被拒之门外,但丹溪求师心切,学医志坚

5、,连续十几天站立门外, “蒙叱骂着五、七次”,“大风雨不易”。一天,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丹溪依然拱立于其门”。家人将此情禀报后,并告之门外乃许谦之门生,知悌十分感动(“时翁已有医名”),亲自到门外迎接,两人一见如故。知悌见丹溪风度翩翩,谈吐不俗,便收为门下,时年四十四岁。其后,丹溪日夜攻读,罗亦喜欢丹溪之诚笃,“授以刘、张、李诸书. .”(丹溪翁传)。不到两年,丹溪尽得其传,医术大进。,5、医术超群,闻名遐迩 四十八岁时,丹溪已成为一代名医,闻名大江南北,重返故里。当时诸医拘执陈、裴方书,听到丹溪讲的医理,始则反感,继则嘲笑与排斥。丹溪也不争辩。但是,在丹溪治病的卓越的疗效面前,纷

6、纷改变了态度。尤其是丹溪将许文懿老师十余年的风疾治愈后,众医“心悦口服,数年之间,声闻顿著”(丹溪翁传),或尊丹溪为师。从此,丹溪声名大振,四方求医者络绎不绝,日达数百人,由于他用药精当,往往一剂病除,故人誉其为“朱一贴”、“朱半仙”。 有一天,他在村头看见一伙送葬人群。棺木过后,地上有几滴鲜血,凭经验,他认定棺中之人未死。遂赶上前去让人开馆。开馆后,见里面一妇人,面色苍白,尸体未僵,用手伸入下身,果见污血尚鲜。朱断定“血未凝,体未冷,尸未僵,人未死,命尚存”。立即将救命还阳丹用热盐汤喂下。不到半个时辰,妇人面色转红,鼻翼煽动,生命复苏。后又经丹溪精心调治,竟产下一子,从此,“见血一滴救母子”

7、在当地传为美谈。,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丹溪不但医术精深,而且医德高尚。他非常关心贫苦百姓的疾苦,经常出诊诊视病人,虽风雨载途,也从不推辞。丹溪常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穷人求诊,不但不取报酬,而且还无偿给药。有的家境贫寒的病人,不敢指望丹溪治病,丹溪知后,“不待其招,带药去其家,使其获救而愈”。 丹溪“孤高如鹤”,一生简朴,布衣素食,节制膏粱厚味,甘于淡泊。年逾七旬,依然“神茂色泽”,精力充沛。他不信鬼神,力辟其廖。丹溪临终前,嘱其子朱汜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意谓:医学理论精深,你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误人性命啊!,公元1358年,一代名医朱丹溪端坐在书桌前,手持狼毫,

8、含笑而去,终年七十七岁。家人打开它的大小书柜,里边全都装满了书稿,这就是丹溪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在赤岸镇建了丹溪墓和丹溪庙,庙内有丹溪塑像。据浙江通志载:丹溪墓前,有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的丹溪先生墓志铭,至今仍为后人瞻仰。(一说:碑文“惜已荡然无存”)。,二、丹溪对杂病及痰症的贡献,丹溪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卓有建树,在临床治疗上也贡献卓著。今人视丹溪,即谓其为养阴派之开山鼻祖,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著名观点无人不晓。似乎丹溪治病必用知柏。其实,养阴学说只是他在医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之一。细读丹溪著作,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养阴理论但为养生而发,决非其学术之总体。丹溪乃医

9、学界出类拔萃之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汲取河间、东垣、子和之长,溶诸医家之精华于一炉。 丹溪在治疗上重视辨证论治,决非拘拘于养阴一端。由于他善于博采众长,融汇新知,著书立说,独树一帜,所以其治疗杂病的精湛经验,被后人奉为圭臬。故王纶誉之曰:“杂病宗丹溪”,又曰:“丹溪治病不出气、血、痰,三者又每兼郁”。(明医杂著)。清 .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总结丹溪之治验曰:“杂病主治四字者,气、血、痰、郁也。丹溪治法,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查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正编 . 朱丹溪医案,统计其中117案,应用最多的方剂就是四物汤与二陈汤。其中:

10、四物汤滋阴养血,活血和血;二陈汤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二方主治均在气血痰郁之中。在四者之中,气血理论早已见诸各书,前人均有详论,唯痰、郁二者,专论甚少。而丹溪恰恰是论前人所未及,在痰郁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在理论上颇有建树,在临床上也多有创见。,下面仅就丹溪对痰证的论述作一概括。丹溪认为,百病“多有兼痰者”。他对痰证的论述十分丰富。,1、痰证的形成 2、痰证的病机 3、痰证的临床表现 4、痰证的治疗,1、痰证的形成痰为病理产物,痰的产生与气血津液有密切关系。血与津液的正常运行,全赖气的推动。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即生痰而致病。所以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结则痰生,气畅则痰消”。 从内

11、经开始,到宋 . 陈无择的三因方,均将痰饮主要作为病,而未作为因。朱丹溪则突破了前人的病因学的框框,开始将痰饮作为致病因素来认识。如丹溪曰:“无痰不作眩”、“癫狂病概多因痰结心胸间”等等。这是对中医病因学的一大创见。,2 、痰证的病机丹溪认为痰证的病机关键有二:一曰脾虚,二曰气郁。 脾虚运化无权水谷之气悉化为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 气郁火逆于上熬炼津液生痰(“七情郁而生痰动火,生痰之由也”)。,痰的病机特点: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结聚于胃、则呕吐、翻胃、嗳气、气逆、嘈杂;结聚于肠、则腹痛,泄泻;聚于皮里膜外、则为疟;聚于胁下、则疼痛、咳嗽;聚于巅上、则头痛、眩晕;聚于肢末、则四肢百

12、节走痛、手麻、指麻;壅阻经坠、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痿、厥、惊风等;痰核流注、则结核肿块。 与六淫相挟为患六淫之邪,均可引动痰饮相挟为患。风挟痰饮可转化为“风热痰”,眉棱痛;寒挟痰饮则呕吐;暑邪挟痰饮则为暑风;湿邪挟痰则头眩、带下;火邪挟痰则头眩、干咳、肌肤衄血 、疹。 伴气血虚弱而生如气虚兼痰、血虚兼痰均可发为中风。,3、痰证的临床表现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谓:“痰之一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临床症状错综复杂。如:“为咳为嗽、为吐为利、为眩为运、为嘈杂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肋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此外,一些结核、积块与神志、精神病变,如癫、

13、狂、痫、郁等症,亦多因痰而成。故丹溪心法又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痰注也”。“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等等。故曰:“顽病怪症多属痰”,“怪病皆因痰作祟”。足见痰证在临床上十分普遍,其表现错综复杂。,4、痰证的治疗金元之前,治痰之法不外吐、下、温等法。丹溪竭力反对“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其治痰证的原则,主要是健脾、顺气二法。 健脾“脾为生痰之源”。脾得健运,则痰湿自化。所谓“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顺气气顺则痰饮随之而化,所谓“治痰先治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具体方药

14、丹溪以二陈汤为主方。丹溪十分推崇朱肱活人书的观点,认为,二陈汤乃“治痰之准绳也”,临床上应“审病之寒热虚实,加减而分治之”。他认为二陈汤统治一身之痰郁,“欲上行加引上药,欲下行加引下药”。但是,丹溪治痰并不摒弃前人经验,而死守健脾、顺气二法。如他说:“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痰在肠胃,须用下法”。临床用药也并非固守二陈汤一方。他汇集、总结了历代各家治痰之药方,如:济生导痰汤、王隐君之滚痰丸等,并对河间、洁古之小黄丸、白术丸、星姜汤等方进行了加减与筛选,精心研制了星半丸、二术丸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治痰方剂。不但在理论上发展了朱肱的风痰、湿痰、寒痰、火痰、食积痰等论述,又从临床上提高了其实用价值,丰富和

15、完善了治痰之方药体系。,丹溪治痰,除了根据不同类型辨证选方外,还总结了不少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如:“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芩、连;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瓜蒌、海石、五倍子、半夏、香附;酒痰用青黛、瓜蒌;郁痰用僵蚕、杏仁、瓜蒌;滑痰用竹沥;泻痰用枳实等。他还根据痰结的不同部位,阐述了应用经验,如:膈上痰热用天花粉;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非姜汁不能行经络;气实必用荆沥;痰热膈滞中焦,淋涩不通,加玄明粉等。,三、痰证诊治验案 丹溪关于痰证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运用丹 溪学说在临床诊治中、尤其是在治疗“顽症”、

16、“怪病”及疑难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疗效。现举验案三则,以见一斑。,1、痫证案 2、美尼尔氏症案 3、冠心病案,1、痫证案 杨某,男,24岁,工人,1961年4月15日初诊。 病史:自1959年9月,在旅途火车上,突然昏倒,后经西医诊断为“癫痫”,时常在睡眠中发作,咬牙,吐白涎沫,四肢抽搐,小便失禁,醒后神志恍惚,头痛,恶心,汗出,平日睡眠尚好,饮食一般。 检查:舌苔白腻,质红,脉寸小,余沉细弦滑。 辨证:心肾虚怯,胆火上逆,痰蒙心神。 治则:养心清胆、涤痰安胃。 方药:拟安神导痰汤加味: 清半夏9g 陈皮4.5g 茯苓9g 炒枳壳4.5g 香附9g 菖蒲4.5g 远志4.5g 矾水炒郁金4.5g 炒六曲4.5g 水煎服,9月20日二诊:服药3剂,无效,仍夜间发痫,症状如前,每半月发作1次,舌苔白腻,质红,脉寸弱,余弦沉长。阴痫经久失调,已成痼疾,屡发不止,改用龙牡温胆汤合白金丸加味: 生龙齿9g 生牡蛎9g 清半夏9g 陈皮4.5g 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