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分解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32085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章分解(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2010-2011年 第二学期,主讲教师:周晓华 所在系部: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电子邮箱:,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五节 供给管理政策,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一、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形成;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IS-LM模型的提出,成为研究财政政策效果的重要分析工具;(需求管理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滞胀”的出现对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政策多样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强调政府干预。,需求管

2、理政策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的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 “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经济的一盛一衰,交替使用紧缩政策和膨胀政策,其特点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萧条时期设法使经济繁荣,以消灭失业;在繁荣时期又要抑制过度繁荣,以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60年代的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 “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是指:不仅要在萧条时期实行膨胀性财政货币政策,即使是在经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潜在的(即充分就业的)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要通过膨胀性财政货币政策人为地刺激总需求,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70年代后的多样化政策。,

3、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它并不排除像摩擦性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胀与通货紧缩现象。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经济政策工具。具体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

4、一定的政策目标的经济政策工具 。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第二节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课税以及支出的行为,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并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种政策。,一、政府预算,政府预算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安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政府预算由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两部分构成: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国家

5、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可以分为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或公共投资必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开支。如,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等。 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企业或家庭,由他们再到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财政支出。如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利息支出、企业补贴支出等。,政府收入,政府收入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通过一定的形势和渠道组织起来的一定量的资金。按其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和公债收入。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标准

6、,凭借手中的政治权力强制的、无偿地从企业和个人手中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公债是指政府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对公众的债务。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两种。中央政府的债务又叫做国债,一般分为短期国债、中长期国债三种形式。,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

7、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政策系统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而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有四个特点: 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 其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 政府支出规模有限,不必超额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是

8、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补偿政策,补偿政策是政府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即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以抑制和减少过剩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则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谋求整个经济有效需求的增加。,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的区别,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 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

9、、财政补贴等; 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 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三、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政府的公债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策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等。,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具有乘数效应,主要有两种:一是税率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是税收总量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筹集资金、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税收是实现监督功能的重要手段。,公债政策,公债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杠杆作用主要

10、体现在它对经济的流动性效应和利率效应上。 公债政策的流动性效应是指通过改变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性效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措施来实现: 调整公债期限构成。经济萧条时期增加短期公债的发行,繁荣时期则增加长期公债; 改变公债资金来源。 经济萧条时期增加银行系统持有公债的份额,经济繁荣时期则增加非银行系统只有公债的份额。,公债政策,公债政策的利率效应是指通过调整公债的利率水平和影响其供求状况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或抑制性效应。这种影响是通过确定公债利率水平和改变公债价格来实现的。 确定公债发行利率。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调低公债的发行利

11、率,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经济繁荣时期政府调高公债的发行利率,以抑制总需求。 改变公债的买卖价格。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大量买进债券,以刺激公债价格上升,使利率水平降低,产生扩张性效应;经济繁荣时期抛售债券,以使公债价格下跌,利率水平上升,产生紧缩效应。,政府购买支出政策,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购买支出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政策和政府消费政策。 政府投资政策:政府通过改变投资规模和方向,可以改变社会总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国民经济部门间的比例关系,改善社会投资环境,刺激私人投资。 政府消费政策:政府通过改变消费政策,可以直接改变社会总需求,从而引导私人生产的方向,可以调

12、节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转移支付政策,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分为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政策。 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是将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从而缩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财政补贴支出政策包括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 生产性补贴主要是对生产者的特定生产投资活动进行的补贴,如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等,其作用相当于对生产者实施减税政策。 消费性补贴主要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用品进行价格补贴,其作用在于直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者增加消费需求。,四、财政政策实施中的问题,政策效应的时滞 预期 财政政策实施中的实际问题 政策的协调配合,第三

13、节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总产出水平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效果涉及到货币工具、传导机制等的选择。,一、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与存款创造,存款创造是指存款可以创造出货币来。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对其所接受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必须保有的准备额。 各个国家一般对存款准备率都有法律上的规定。这种法律规定的银行对于它的分类存款必须持有的准备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超额储备金是指商业银行自己控制和掌握的超过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储备部分。 银行库存准备金与银行存款的比率,称为银行存款准备率。,存款的创造过程,假定

14、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银行A吸收新存款1000万元,则必须有200万元作为准备金,其余800万元可用于放款。 得到这800万元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把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与自己有往来的银行B中,银行B得到800万元的新存款后,按照20%的存款准备率,又可以放款640万元。 得到这640万元的企业或个人,又将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银行C,银行C再按同样的存款准备率,将其中的512万元用于放款。,在这一创造存款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是: 1000+800+640+512=1000(1+0.8+0.8+0.8+) =100/1-0.8=5000万元 各个银行创造出的新贷款总额为: 800+6

15、40+512+=1000(0.8+0.8+0.8+) =4000万元,存款创造乘数,用D表示存款总额,R表示原始存款,rd表示法定准备率,则有:,存款创造乘数是指增加一元存款所创造出货币的倍数。用Km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则:,存款创造乘数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每一个银行吸收存款后立即而不是延期贷款出去; 银行实际存款准备率等于而不是高于法定准备率; 得到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把贷款全部而不是部分作为活期存款再次存入银行。,如果考虑现金漏损和超额储备的影响,则存款创造乘数为:,式中,rC为现金漏损率,rd为超额储备金率,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从而创造存款货币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央银行提供给商业银

16、行的贷款。如果中央银行不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就不能创造存款。 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 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硬币和纸币来增加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供给来源于基础货币。这种货币是指能创造存款货币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的总和。,二、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改变贴现率; 改变银行准备金率。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进口保证金制度。,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起经济活动的变化,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渠道和机理。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存款准备金货币供给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供给量总支出总收入,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从反衰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