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院感染管理(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30078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1)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1)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医院感染管理(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科医院感染控制知识,院感科 *,1991年11月,某医院发生新生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暴发流行,55人发病,23名死亡; 1993年3月,某市医院14名新生儿柯萨奇B型病毒感染,10名死亡;,儿科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举例,1992年10月北京某妇产医院发生一次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3感染流行。全月发病35例,占同期新生儿的12.2%;10月中旬为流行高峰期,传播途径以产后感染的可能性大,临床表现一上呼吸道感染、心肌损害为主。死亡2例。尸检证实为急性弥散性非化脓性心肌炎。部分病例经病毒分离和聚合酶链反应试验确定为柯萨奇病毒B3。,1993年34月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婴儿室发生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3感染爆

2、发。14例患儿发病,10例死亡,病死率71.4%。传播途径以产后感染可能性最大,多发生在产后1周内发病,临床表现似败血症,病情变化快,进展迅猛,患儿同时或相继出现心、肝、肾多脏器受损,尸检3例,证实为主要脏器的急性弥散性非化脓性损害。部分病例进病毒血清学检测,确定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B3。,1993年9月19日至10月18日期间,沈阳市某妇婴保健院共接生了244名婴儿,其中49名于生后3至18天先后出现发烧、拒乳、黄疸及心、肝、肾多脏器受损症状,并有15名重患儿死于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994年秋,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爆发,44名新生儿发病,15名儿童死亡。院长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3、副市长撤职。为了挽救这次事件的后果,医院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声誉严重受损,医院经营状况一落千丈。,上海市儿童医院五名新生儿离奇死亡,2004年11月1日新闻晚报消息 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室的5名儿童突然相继离奇死亡。市、区卫生局、医政处的有关人员对此事件进行紧锣密鼓的调查,死亡原因怀疑与院内感染有关。, 2007年,陕西省某妇幼保健院发生20多名新生儿沙门氏菌感染。,2008年9月“西安事件”,今年9月3日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新生儿于9月5日至15日期间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相继死亡,1名新生儿

4、经医院治疗好转。,土耳其国营医院疑遭感染 13名新生儿一日内死亡,2008年9月23日电 土耳其西部城市伊兹密尔一间国营医院的新生婴儿部24小时内有13名新生婴儿死亡,当地检察官展开调查,认为事件可能由院内感染引起。,警钟长鸣 保持警惕性,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医院感染暴发的前提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等基础工作不容忽视 做好手卫生是每个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儿科病区感染因素,(1)目前我院为改建病房,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未分开。 (2)同一病房病种混杂,不同系统疾病及疾病不同时期的患儿同住一室。,(3)病房人员流动频繁,住院期间家属及多,难免有携带致病菌感染患儿的可能。有的家长还喜欢窜病房,互

5、换玩具,部分家长卫生意识淡薄,患儿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保洁工作不及时,极大地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最重要的:,(4)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能严格执行感染控制相关措施吗? 物品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严格落实? 医生查房、护理人员操作不同患儿,可能造成病原体传播,特别是手卫生仍重视不够。 从肠炎、肺炎病房处置后及时洗手或手消毒了吗? 到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床前,有进行手卫生吗?。,(5)病区卫生员缺乏必要的消毒意识,各病房拖地板、擦桌子时同用一个拖把、抹布。肠道感染性疾病、传染病人、隔离病人、感染病人之间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消毒和灭菌 仍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年9月

6、1日实施,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第八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第九条 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

7、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第十一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第十三条 新生儿病室医师应当有1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并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6个月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具备独立处置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第十五条 新生儿病室护士要相对固定,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第二十一条 对患具有传播

8、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第二十二条 新生儿病室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实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第四章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三十一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第三十二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第三十三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

9、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第三十四条 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第三十五条 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三)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

10、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五)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六)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七)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第三十六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

11、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第三十七条 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第三十八条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第三十九条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第四十条 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

1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院内管理要求,病区制度等同普通病区共性要求:病房感染管理制度、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医院隔离制度、职业防护制度、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终末消毒、呼吸机管道清洗消毒制度 。 新生儿病室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新生儿温箱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科内:可根据要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制度。,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 应当引起重视,1.做好患儿陪、探视人员管理及预防交叉感染知识的宣教工作,如:未经许可不进入其他病房;不与其他患儿交换玩具、图书;勤洗手,尤其要做到饭前便后洗净手;多饮白开水;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捂住口鼻;奶具消毒方法;患儿陪侍家属患有或疑患感染性疾病时要劝其换人陪护等。 2.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时,液态奶必须煮沸后喂食;奶粉必须用开水调配,现吃现配;奶具一用一消毒。,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