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ppt文档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29061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ppt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ppt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ppt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ppt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ppt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ppt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ppt文档(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历代名家,神农,”神农尝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又称炎帝,姓姜,传说中古代人物,三皇之一。 史记中说:“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于叶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 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人,战国名医。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其从长桑君学医,医德高尚,既为君侯看病,又为百姓除疾。 精通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擅长望诊和切诊,判断生死预后,善用药、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多种方法治疗疾

2、病。 并主张有疾早医,重视预防。 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华佗外科之祖,华佗(约145-208)字符化,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其“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精通内、外、妇、儿各科,擅长外科,发明麻沸散,被誉为“外科鼻祖”。 善施针术,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华佗夹脊穴”。 临证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详辨病变脏腑及寒热虚实,对症施治。 主张体育锻炼,总结五禽戏,防治疾病。 因其医术精湛,多能起死回生,故后世每以“华佗在世”称誉医家。,张仲景医圣,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

3、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

4、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汉字-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文字(包括汉语和汉字,以下简称汉语),是由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使用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和文字符号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古老、最独特的语言文字种类之一。,汉字-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文字和中医药的关系非常密切。 就在汉字出现“隶变”而定型的秦汉时期,中医药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 黄帝内经确立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神农本草经确立药

5、物学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的临床施治原则和方剂配伍原则,使“理、法、方、药”首次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医药的学术体系。而保留这些历史信息的,正是汉字。,汉字-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在东汉许慎编纂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共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涉及医药、卫生、保健的汉字就达1124个,其中植物名称用字613个、动物名称用字310个,矿物名称用字5个,共928个,人体骨骼、脏腑、组织器官名称用字98个,病理表现用字20个,疾病名称78种。,汉字-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据统计,与中医药有关的或直接来源于医药学著作的成语、典故达600余条,其中很多不仅保留着医药学意义,而且延伸到社会学领域,用以说

6、明一些社会现象,因而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学意义,如“针砭时弊”、“标本兼治”、“病入膏肓”、“以毒攻毒”、“肝胆相照”等。,汉字-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文字与中医药的思维方法也颇有相通之处。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以形象思维、取象比类、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为主要特征,而这也正是汉字的特点。 在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中,有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医古文,其目的就在于尽量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多一些古汉语的知识和素养,为学好中医药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中医药与儒释道,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

7、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伤身,喜、惊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 各种情志活动太过,都能伤及心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白术-补气健脾燥湿 黄橘皮-理气调中,燥湿 人参-补脾气 甘草-补脾益气 茯苓-健脾渗湿 厚朴-长于行气燥湿,诸药使脾胃升降得宜,既不太过,又非不及,达到“中和”的目的。,功效: 调阴阳,和荣卫 养脾胃,增饮食 治: 胁肋胀满 止呕逆恶心,“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和汤(鸡峰普济方 ),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阴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万之大, 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素问阴

8、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法自然,精气说,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王冰接受并充分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并充实了道的内涵,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有形的物质。包括人类本身,都来源于气,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产物,云道乃“谓变化生成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文),“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文)。,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道学中的“德”就是 以“中和”为基本特征, “中”、“和”二字的含义相通。 老子:多闻善变 ,不如守中 (第五章) 道 ,中之用也,或不盈 (第四章) 知常为和、和之

9、至 万物法自然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庄子:和之以为天倪、游心乎德之和、以和为量,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中医和法的概念,最初由清成无己医学启源提出,专门针对少阳证,特指小柴胡汤而言。 少阳证半表半里,正邪相争,非汗下所宜,唯有和解一法乃为“正道”。 后世医家又将其拓展为治疗肝脾、胆胃、肠胃、寒热、虚实、表里等不和证,是对和法的发展。,广义和法:组方遣药的原理,解表清里:防风通圣散:防风、麻黄等解表,黄芩、大黄、石膏等清里,解表的发散之性与清里的苦泻之性 ,一阴一 阳,各行原始功效,又互相受到制约 ,可谓“不能全其特性”。,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解毒并杂治,人

10、不服石,庶事不佳, 恶疮疥癣温疫疟疾, 年年常患, 寝食不安,兴居常恶 , 非止己事不康,生子难育。 所以石在身中,万事休泰, 要不可服五石也 。 所以常须服石 , 令人手足温暖,骨髓 充实, 能消生冷,举措轻便 , 复耐寒暑,不著诸病, 是以大须服。,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现代科学证明,升丹化学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 ,如氧化汞、硝酸汞等 ,红升丹中还含有氧化铅。 汞化合物多含有毒,能杀菌,起消毒作用,药理作用机制是由于汞离子能和病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之凝固而失去原有活动力终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趋于死亡 硝酸汞与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面积的蛋

11、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后脱落,产生了所谓“祛腐 ”作用,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佛教医学的“四大”学说和“百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中医辨证思想五行学说格格不入 ,因而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影响不大 。相对而言,对我国藏医、蒙医影响较显著。 如藏医认为人体存在气、火、水、土“四因素” 蒙医也认为气、火、水土是生命赖以生存的“三元”这些与古印度医学的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学说基本一致 。,医学理论,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外科手术与金针拔障术 例如,汉安息僧人安世高译的女祗域因缘经记载了印度王祗域(耆域)的神奇医术,其中开颅、剖腹、神膏之类与后汉书记载的我国神医华佗事迹相仿 南北朝时两次译入的大

12、般涅磐经卷8记载有目盲者求医,“良医即以金篦决其眼 (盲者)乃言少见”。可知印度当时已有金针拔障术。,医术,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中国佛教医学的“天下物类,皆是灵药 ”的思想,开拓了中医药学的视野丰富了药物学知识和治疗手段。 佛典中载论草类、木类、动物类等生物达数千种,其中常用药物约320种,这些缘于印度、东南亚和西域等地的外来药物,如术香、丁香、龙脑、豆蔻、乳香、郁金、阿魏等2O多种,伴随佛经传入我国,成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我国许多药物亦传入印度,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麻黄、细辛等,方药,名著中的中医药故事,牡丹亭,“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

13、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之久,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蔻,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他是从40岁起才开始弃儒从医的。他曾经用药名写成了一篇药名文来书写纯洁的爱情,据说,戏曲家汤显祖就是受了此文的影响,写成了名剧牡丹亭 巧用药名,128字、22味中药,写出两代人的故事,可见其功力深厚。良好的儒学功底为朱丹溪的成才奠定了基础,使他很快成为一代名医,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

14、滋阴派”。,满庭芳 静夜思 南宋 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此首词作是他写给久别的妻子,表达相思之情。词中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5味中药的药名,巧妙地运用了药名字面上的意义,情趣盎然。,红楼梦 曹雪芹对中药颇有研究。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分析林妹妹

15、所患之病是先天不足的内证,从吃煎药以疏散风寒和吃丸药以调理虚损两个不同侧面,说明先吃汤药以治急,再吃丸药以医慢性病的道理。接着,又描述了宝玉对紫河车、人参、何首乌、茯苓的认识。 在第五十九回中,史湘云说自己犯了杏斑癣,便向宝钗要了蔷薇硝来搽擦。研究表明,蔷薇花根有治疗恶疮疥癣的功效,硝石研细外用有消炎的作用。,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中,唐僧即兴做了一首诗,用各种中药的名字,串联起自己的志向和途中经历。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

16、苓、防己、竹沥、茴香等9味中药名字。“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西天灵山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唐太宗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猴哥、老猪、沙僧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象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只取经成功返回唐朝。,可见古代读书人对中医药也是颇有研究的。只是他们的才名盖过了他们的医名,后世记住了他们在经世文章上的横溢的才气,也就淡忘了他们对医学的理解。于是,他们将自己对医学的理解,甚至有可能是自己日常生活“小试牛刀”的一些“验案”都融入了他们的作品中。于是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医药知识。所以,读名著,留心名著中的医话医案,慢慢品来,竟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