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27688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8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2,【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学时】12学时,3,第一节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4,一、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源流,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

2、学是确有区别的。 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的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5,(一)精的基本概念(重点),精,又称精气,其基本概念有二: 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6,(二)精概念的源流,1.精气,首见于周易系辞上与管子,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及论衡中也有所记叙。 2.精气概念的产生: 源于“水地说”: 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源。 内经中精气的概念:内经认为精是充塞于太虚(宇宙)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如此将精

3、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7,1、气的概念 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而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即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2、气的医学含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三)气的基本概念(重点),8,(四)气概念的源流,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如说文说:“气,云气也。” A.先民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

4、、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B.人们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中,也体悟和感受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身体散发的“热气”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概念的形成: 古人对自然界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气等的进一步抽象,则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9,古代哲学关于气的不同概念: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精气等不同的概念。 A.国语称气为天地阴阳之气;国语周语上云“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B.老子称气为冲气;道德经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C.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是阴

5、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荀子礼论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周易与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认为精即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10,总之,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 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1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12,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1.基本含义: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6、。 2.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 3.精气的存在形式: (1)有“无形”与“有形”两种: (2)“无形”与“有形”两者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13,(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及其形式 (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 (3)气运动产生的变化:精气自身的运动,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相错相荡,产生宇宙万物及其发展变化。 (4)气的运动的普遍性及意义:,14,2.气化的概念、形式与类型 (1)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无形 有形 (2)气化的形式: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7、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15,(3)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A.化,是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量变”; B.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今之“质变”。 C.变化的根源:不管化,还是变,皆取决于气的运动。一旦气的运动停止,则各种变化也就终止。,16,3.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气化过程既是气运动的结果,又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在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

8、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机制。,17,(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1.原理: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2.精气的中介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18,(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1.人与宇宙万物的同一性 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人为宇宙万物之一,故人亦由天地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如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2.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1)人类与宇宙中的

9、其他物种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如淮南子天文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2)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 (3)现代科学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了较明确的答案,19,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略讲),(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1)中医学精的概念: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 (2)中医学精理论的产生:,20,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1)中医学气的概

10、念: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2)中医学气理论的产生: 与哲学气学说的渗透与影响密切相关,21,3.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人体内精、气的区别 (重点) 古代哲学的精与气,其内涵是同一的,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中医学所讲的人体内的精与气,其内涵是有别的,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的认识。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是有明显区别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被中医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应用的。,22,

11、(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它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各种变化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1.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 2.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2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精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肺脾肾:气的生成 心 肝:气的运动 精气充足则生命活动正常 精应正常藏泻,气应正常输布 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之精粹、泛指有用之气、肾精 气:肾气、水谷之气、自然界之清气 神:自然界之规律、生命活动

12、之主宰、生命之外在体现、精神意识思维 精气生神、养神,神御精气。,24,1.概念: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主要观点: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应用: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阴阳学说,25,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重点),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13、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以标示一对相互关联又对立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26,二、阴阳概念的源流(略讲),(一)阴阳原始概念的出现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二)阴阳哲学概念的产生 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

14、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运动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四)阴阳学说的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27,三、事物的阴阳属性,(一)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重点) 1.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条件 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关联性,二是对立相反性。 2.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 即根据阴阳的特性。根据阴阳不同的运动趋势,28,(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 总规律

15、2、阴阳的相对性(1)相互转化性 (2)无限可分性,寒证与热证的转化;物质转化为功能,功能转化为物质,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的任何一方可以再分阴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昼夜分阳阴。,3、阴阳的关联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29,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三)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左右者

16、,阴阳之道路也),30,(四)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难点),1.如果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例如: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水不论多热,对火来说,仍属阴;火不论多弱,对水来说,仍属阳。 2.如果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比较的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如28页),31,(五)事物阴阳属性的标示方法,1.阴阳两分法: 如昼夜时段分属于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的分法,即属阴阳的两分法。 2.阴阳三分法: 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的分法,即属阴阳的三分法。,32,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