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9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427450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6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9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2019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2019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2019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2019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9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9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信阳高中信阳高中 2020 届高二下期三月月考届高二下期三月月考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命命题题人人: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分(6060 分)分) 1. 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 也! ”这反映了 A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周王与部分诸侯的关系近乎平等 C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2.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 。于是“中牟 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2、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3.“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 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 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5.

3、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 、 “神” 、 “妙” 、 “精” 、 “谨细” ,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 “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 病也,而成谨细” 。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A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B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 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6.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 。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 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 2 - C以儒家思想

4、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7. 2008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一座在安阳境内的东汉大墓进行了考古挖掘。经过考察后专家宣布:这 所古墓就是寻找已久的曹操墓。不过也有网友的质疑之声。这些“质疑之声”不应该包括 发现成熟的青瓷器皿 发现灌钢技术制造的兵器 墓碑中有关于丝绸之路的记载 关于田庄生活画 面的画像石 A. B. C. D. 8. 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 体现在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

5、会稳定 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9.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 ,一旦废止, 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据 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 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10.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

6、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11.淸朝袁枚(1716-1798 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 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 风流自命,蛊惑士女无复男女之嫌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A重视经世致用思想 B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C理学思想受到冲击 D教育平等观念为共识 12. 孙中山曾说:“我中国衰败至今, 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 全军几至覆没, 丧师

7、赔款, 蒙耻启羞, 割地求和, 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 ”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辛亥革命 13.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 - 3 - 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14. 1896 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 度办法具奏。 ”对这一谕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其目的是扩

8、大税源,缓解财政危机 C. 表明清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为缓解统治危机,被迫作出政策调整 15.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 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 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 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 ”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16.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

9、主专政中说:“你们独裁。 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正是这样。中 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 ” 此时,中国 A. 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 革命根据地已成燎原之势 C. 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17.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1934 年前,最高产量 27 万吨。但在 1934 年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 年仅 16 万吨,1948 年跌至 13 万吨,并被征军用。综合分析上述材料,1934 年后,启新洋灰公司经营艰难、每况愈下的客观原因有 资金少,技术力量弱,产品竞

10、争力差 “四大家族”的强制掠夺 日本侵略者野蛮的经济掠夺 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经济环境恶化 A.B.C.D. 18.1949 年初解放军进驻北平时,东交民巷各兵营仍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领事馆区是国中之国。在举行入 城式时,毛泽东特别批准让军队游行穿过东交民巷。1950 年 1 月 6 日,中央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征用美、 英、法、荷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后来与各国建交后,各国设立了大使馆。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9.中共八大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

11、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依据 - 4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 我国当时生产力状况 20.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 立性丢掉”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 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12、。这不能说明 A、为抵抗美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需要与苏联结盟 B、 “求同存异”是我国现代外交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我国加强与苏联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以抵抗美国的威胁 21. 1969 年尼克松说道:“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此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A. 推动了中美两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B. 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C. 受益于日内瓦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D. 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22. 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

13、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 时期最有可能处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3.罗马法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最后形成法律体系。 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A贵族的权益逐步失去法律的保护 B人人平等的法制理念逐步实现 C维护平民利益成为立法的落脚点 D理性精神推动法制的不断调整 24.“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逐出或几乎逐出了政治,世俗权力恢复了独立性。它的 主要性质在于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 ”这里的“它”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

14、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 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25.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 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 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 “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 5 - 26.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

15、那 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C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D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27. 潘恩认为, “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 ; “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 。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国 1871 年宪法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美国 1787 年宪法 28.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 理。 ”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这从本质 上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29“尽管冷战的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 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