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细胞的基本功能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25981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d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d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d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d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细胞的基本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细胞的基本功能(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 蛋白质: 糖类,屏障作用 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跨膜转运有关。,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表面蛋白 整合蛋白,膜的结构和组成: 1972,Singer Nicholson ( fluid mosaic model ) “液态镶嵌模型”: 脂质双分子层 + 蛋白质 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总厚度约7.5-10 nm。 蛋白质55%,磷脂类25%,胆固醇13%,其他脂类4%,少量糖类3%。,(一) 脂质: 磷脂、鞘脂、胆固醇、糖脂等:形成液态双分子层 (二) 蛋白质 表面蛋白质与整合蛋白质:细胞骨架,识别、酶、受体、转运、载体、通道 (三) 糖类 主要为

2、寡糖和多糖链: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受体识别、抗原决定簇,二、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质膜对绝大多数极性分子是不通透的屏障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1、扩散:高浓度区域中的溶质分子向低浓度区域移动。,2、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分子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 动或转运。,3、某一物质跨膜扩散量的大小由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和通透性(通过膜的难易程度:脂溶性的大小以及分子大小、所带电荷)等决定。 4、 O2, NO, CO2 乙醇等,水=单纯扩散+水通道,(二)易化扩散 1. 经载体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溶质,载体 载体变构,结合位点,其特点:,(1)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

3、)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介导 (Carrier mediated diffusion),溶质浓度与扩散速度的关系(载体介导),Vmax,扩散速度,溶质浓度,特点: 结构特异性 饱和现象 竞争性抑制,2. 经通道易化扩散,概念:带电离子由通道蛋白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扩散。,水 相 孔 道,通道,离子,高浓度,低浓度,离子通道: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Ca2+通道:3种以上。,K+通道:7种以上。,特性:,(1)离子的选择性:每种通道对一种或几种离子 有较高 的通透性,对其他离子不易或不能通过。取决于孔道的口 径、其内壁的化学结构和带电状况。 Na+通道、K+

4、通道、Ca2+通道等。 (2)门控(gating)特性:通道内的闸门(gate)样结构控制其 开放和关闭,其过程称为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ion channel) : 通道的开闭受膜两侧电位差控制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ion channel) 通道的开闭受某些化学物质控制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ion channel) 机械变化导致通道的开闭,离子通道的选择性,离子通道 开放和关闭,被动转运特点: (1)其动力来自物质自身的热运动。 (2)由高浓度移向低浓度:有选择性 (3)通透性可改变,被动转运(passive

5、transport) :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经载体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消耗能量,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3.原发性主动转运,概念: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某种物质 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ion pump) 具有水解ATP的能力,称为ATP酶。 2. 钠-钾泵 在哺乳动物细胞膜上普遍存在 钠泵,Na+-K+依赖式 ATP酶,(1)激活:细胞内Na + 或细胞

6、外K+ (2)效应:,Na+-K+泵(钠泵),2K+,高K+(高 30倍),高Na+(高10倍),每分解1分子ATP,3Na+,Na+-K+ 泵的结构,(3)Na+泵的生理意义 Na+泵活动建立势能储备(膜内外的Na+、 K+浓度差) 以供其他耗能过程利用 例如: 是生物电活动的前提; 膜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必须条件 维持胞质渗透压细胞容积、PH和细胞内Ca+稳定 膜内外的Na+浓度差是其他物质继发主动 转运的动力 生电性的,影响静息电位 钙泵,等,4. 继发性主动转运,概念: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多是利用 Na+在膜内外的浓度势能差进行。需要膜上的 转运体蛋白的帮助,同向转

7、运体 反向转运体(交换体),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主动转运,被动转运,需由细胞提供能量,不需外部能量,逆电-化学势差,顺电-化学势差,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三)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颗粒(固态或液态)的跨膜转运,出胞: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粗面内质网,排出(囊泡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融合,破裂,囊泡的移动,受调节Ca 2+ 内流触发。,不间断 地排出,入胞: 概念:大分子物质借助吞噬泡或吞饮泡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类型:吞噬:物质颗粒进入细胞,吞噬泡大, 特殊细胞 吞饮:吞饮泡小,所有细胞 液相入胞:外液+溶质连续不断进入细胞 受体介导入胞:

8、十分有效的转运方式 许多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 采用此方式,入胞,再循环小泡,细胞膜可反复循环使用,低PH,胞内体,内移,吞饮小泡,附膜蛋白,受体,复衣凹陷,小 结,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跨膜信号转导概念 各种外界信号(除少数可进入细胞外),作用到膜表面膜内蛋 白分子变构,将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的改变,这个过程称为,受 体,定义: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基(信号分子)的大分子。通过信号转导,将膜外的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信号,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多为糖蛋白,包括两个功能区: 与配基结合的区域结合特异性 产生效应的区域效应特异性 细胞上存在的部位分为: 细胞内受体

9、 细胞表面受体,各种外界刺激,跨膜信号转导,细胞膜变化或其他细胞内功能变化,种类非常多,其途径为数不多,作用形式较类似,涉及的膜蛋白也为数不多。,因不同的细胞而异,细胞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 酶偶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的信号转导,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过膜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和第二信使等膜上和胞质中的信号分子的活动实现的。,G蛋白偶联受体 (促代谢型受体) G蛋白 (Gs,Gi,Gq, G12) G蛋白效应器 (AC,PLC,PLA2,GC,PDE) 第二信使 (cAMP,IP3,DG, cGMP,Ca2+),第一信

10、使(激素、递质、细胞因子) 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 第二信使(细胞内cAMP、IP3、DG、 cGMP和Ca+ ) 靶蛋白(蛋白激酶、离子通道) 细胞功能改变,G蛋白受体 G蛋白 G蛋白效应器,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的途径,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激活G-蛋白 (亚单位同其他两个亚单位分离并具有催化活性),腺苷酸环化酶改变(AC),cAMP浓度的改变,产生广泛的生物效应。,磷脂酶C活化(PLC),三磷酸肌醇 (IP3),二酰甘油 (DG),Ca 2+,蛋白激酶C (PKC),cAMP依赖的 蛋白激酶A活性的改变 (PKA),1. 化学门控通道,化学物质,细胞膜上特异性通道蛋白位点,通道蛋白变构而开放,相应的离子易化扩散,膜电位变化,二、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细胞功能变化,以神经-肌接头乙酰胆碱介导的信号转导为例:,肌细胞膜,(终板),通道变构、开放,Na+内流,(K+外流),终板电位,肌细胞兴奋收缩,2. 电压门控通道,跨膜电位改变,通道的激活(L型钙通道),通道的开放,跨膜离子流(钙内流),新的电变化,(通道所在部位膜的特有 跨膜电位改变),细胞内功能变化(如肌细胞收缩),跨 膜 信 号 转 换,由所在膜两侧跨膜电位改变来决定其开放与否的通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