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424092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我省战略定位之一,要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受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年80%的降水集中在6至8月份),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等条件制约,我市区域性缺水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同时,在“海岛型”水系和北部山脉地势影响下,我市河流流域范围小,河流短小且湍急,饮用水水库只能依靠水源地保护区进行调节才能形成有效蓄水。因此,保护好饮用水

2、水源地以维护城市供水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国内游客大量增加,对用水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据统计,*市旅游接待人数从*年的*万人增加到*年的*万人,全市城市用水量已近*万吨/日。对于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市,保障饮用水供应安全至关重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加快,我市饮用水水源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保护环境,需要我们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可持续利用饮用水资源,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市*等五宗饮用水水库已经省政府批准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km2,其中:一级保护区*km2,二级保护区*km2,准保护区*km2

3、。但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 污染局面复杂 我市水源地周边相当部分是重要的农业耕作区及经济作物种植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以及农业的粗放管理,促使其土壤中的人工化学物质含量增加,而化学残留物随雨水或径流汇入水库,造成水库富营养化,对水库构成面源污染威胁。除面源污染外,水源地还面临着无序开发工业、旅游等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复杂的污染局面。*水库上游*农场橡胶厂年产胶3000吨,其产生废水的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浓度(352mg/L)超出排放标准3倍以上,而未经严格处理的污水通过径流、地层渗透等方式汇入水库,影响了水库水质。*高尔夫球场建在*水库*平方公里的集雨范围内

4、,并紧贴水库一级保护区,在生态防护和排水治污设施未完备的情况下,该项目的实施势必影响*水库供水安全。(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水源地周边村庄排水多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以及垃圾随意堆放、就地填埋等现象随处可见。水源保护范围内极其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近排入沟渠、河道、渗坑、渗井,并经径流或地下渗透等方式影响水库水源安全。(三)监管能力较弱保护水源地的管理制度、保护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健全,以及执法力量薄弱,使得破坏水源的违法活动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筹备中的水政监察支队的人员编制只有*人,相对于全市水源地*km2保护面积的执法范围,力量显得过于单薄,对非法活动难以形成

5、强大的遏制力。(四)水源林保护形势严峻我市水库水源地主要依靠水源林进行调节和保护,而水源地保护面积减少及水源林频遭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水库的水量和水质。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规划面积为*万亩,经不完全统计,约有*万亩水源保护用地被占作它用,其中除小部分土地用作经济开发和村民建房等外,大部分土地上的水源林被毁改种经济作物,破坏了水源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对水库有效蓄水和防洪度汛构成严重影响。经初步统计,目前全市仅有*多亩水源林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远远未能满足水源林保障水库安全的需要。(5) 长效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我市饮用水源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适应新情况、新形势的

6、发展变化需要,对破坏水源的处罚力度和对违法行为人的威慑作用明显不足。水源区污染防治的生态、环境与经济补偿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激发水源区居民与企业保护水源的积极性。环保、乡镇、综合执法、水务等多部门联动的执法协调机制未健全,以及市民保护水源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都不利于推动水源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三、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对策探讨水源地保护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小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统筹区域与流域管理,统筹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统筹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环境法制,强化监管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宣传和行政手段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一)完善制度,强化

7、监管建立水源地管理机构,健全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并完善水源地保护与执法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从而有效遏制和打击破坏水源的非法活动。 对水源地保护区及其附近的开发项目要严把环境准入关,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项目向饮用水水库直接或间接排污。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污染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定期检查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与供水水质状况,依法查处涉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的案件。(二)治理水土,隔离保护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源地周边的坡耕地、荒山荒坡、沟道采取水土工程、自然修复以及造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在保护区内的开发项目要编制并落实水土保持

8、方案,严防项目建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目前已治理*小流域*km2,改善了*水库水质,增加该水库蓄水*万吨,今后这样的综合治理工作逐步在全市重点小流域全面铺开。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隔离工程,包括物理隔离工程(护栏、围网等)和生物隔离工程(如防护林),防止人类不合理活动对水量、水质造成影响。根据保护区的大小、周边污染情况,我市已在*等水源地设置了铁丝围网27公里,这对水源地起到很好的隔离保护作用,这方面工作还将持续下去。(三)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并依托新农村和生态村建设,建设小型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减少降雨冲刷造成污染物

9、的流失。对于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依据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人类活动方式等因素,研究制定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农业生态工程等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及其他农业化学品,减少或避免其对水库水体安全造成冲击。 (四)培育植被,涵养水源 水源林具有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抑制面源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的作用,应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水源地植被。结合当前的林权改革,应依据有关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科学规划水源林防护区,将水源地水源林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予以严格保护。 (五)生态补偿,推动发展水源地保护区对当地的产业选择、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有着严格的限制规定,给保护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水源保护区贫困”现象。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海南作为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省,加大中央财政对海南的生态补偿力度。*市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方面应先行一步,以实现水源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政府和市场两种补偿机制。政府补偿方面,主要通过将生态相关的税费及其它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给因保护水源而遭受利益损失的农民和企业,调动其参与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的积极性。市场补偿方面,主要通过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提高当地内生发展能力,推动水源地周边经济协调发展,缩短其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