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415173 上传时间:2019-04-26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5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满分:满分:150150 分分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 3 3 分,分,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 之道。1993 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 ;1997 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 伦理计划” ,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 。

2、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 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 想的核心价值。 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 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 。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冲 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 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 “和而不同

3、”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 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 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 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 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 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

4、而且是不道德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 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者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 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 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 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 - 2 - 存之良方。 最后, “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

5、。推己从的“恕道” , “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又明多 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 的“万物并育抑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 ,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 “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 C. “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 D. “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6、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早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 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C. 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D. 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 推己及人的“恕道” 、 “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7、 C. 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 的应有之局。 D. “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 发展。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 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儒家的恕道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错误,选项 扩大范围,文章第

8、二段只是说“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 无条件的规范” ,文中说的是“生活的领域” ,而不是“人类的所有领域” 。B 项, “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 是求同 ”错误,选项曲解文义,应为“在于它的求同存异” 。D 项, “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 - 3 - 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错误,原文为“推己及人的恕道 , 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 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 ,选项曲解文义。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 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9、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 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以事实为 依据”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以论证说理为主,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故选 C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 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

10、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 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任何一种文明或文 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错误,原文为“任何一 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 的价值” ,选项忽略“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这一修饰语。故选 A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 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

11、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 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 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 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12、;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 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 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 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 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 - 4 - 间的逻辑关系

13、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 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 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 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14、 老夫老妻 冯骥才 (1)他俩又吵架了。 (2)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 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 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 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 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 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

15、壶,用 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 (3)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 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4)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 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5)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 “七九” , 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

16、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 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 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 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6)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 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 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 5 - (7)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 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 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 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