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415103 上传时间:2019-04-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临临 漳漳 县县 第第 一一 中中 学学 高高 一一 下下 学学 期期 第第 二二 次次 月月 考考 历历 史史 试试 卷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我国古代, “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 “社”指土地之神, “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 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农具 B牛耕 C曲辕犁 D筒车 3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

2、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 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 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4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 “强土弱之” 、 “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 以在开春时犁 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 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5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 数量

3、,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 99 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 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 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 2 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全国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7明代学者丘浚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

4、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 又居两浙十九也。 ”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 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 C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 D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 8 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 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 ”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91488 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 100 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 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

5、而在 1548 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D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10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 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1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 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

6、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2.1847 年,英国商人的一个组织的报告书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 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31865 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 工” ;1875 年,烟台海关税

7、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 口另外的八分之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 B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3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 D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 141882 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 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杈的“官员督办” 。这说明( ) 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15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 18951911 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

8、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企业形式设厂数资本(万元)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 37 10078 92% 官办招商集股 6 3564 32% 官督商办 2 738 07% 官商合办 30 11399 105% 商办 416 82777 764% 合计 491 108556 100%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61903 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 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 ,1906 年颁布破产法 ; 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 A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B列强侵略促

9、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 “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 D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17下图为 19121920 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 “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18.民国初年到 1920 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 12.8%;19271936 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 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191937 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

10、业的贷款为 1471 亿元,1939 年增至 2578 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 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 4 A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 “中国纺织机械公司” 、 “中国蚕丝公司 ” 、 “中国石油公司” 、 “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 反映出( ) A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 B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

11、发展 21图 1、图 2 分别为 20 世纪 5060 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一变化旨在 图 1 图 2 A加强国防建设以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落实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发展内地工业以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221959 年 6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 ,指出社员可经营 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 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 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

12、紧张问题 2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5)统计,19551957 年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的增长指数如表所 示 19551957 年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的增长指数 年份 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指数 粮食产量增长指数 1955 85 85 1956 58 48 1957 43 12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农村社员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 B农村分配不公现象严重 C生产关系调整影响了农业发展 D工农业生产比重不协调 24下表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劳动光荣” “发家致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急进抢先” “社会主义有奔头” 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13、 “争上游,敢出头”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经济困难时期 “吃饱肚子为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 A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 B由衷拥护社会主义 C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D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25.右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 快 ,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261979 年 7 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 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 以打破企业是

14、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 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7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 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28.下图反映了 19611985 年我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http:/ A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B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C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D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29市场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 计划。这表明我国( ) 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6 30邓小平在 1979 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